海上油田调整井侧钻开发方案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侧钻水平井及其优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2章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及目前开发效果简要分析 | 第13-36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页 |
2.2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3-14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14-16页 |
2.4 地层划分与分层特征 | 第16页 |
2.5 沉积相 | 第16-18页 |
2.5.1 沉积特征 | 第16-17页 |
2.5.2 油层分布 | 第17-18页 |
2.6 储层特征 | 第18-22页 |
2.6.1 岩性特征 | 第18页 |
2.6.2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2.6.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9-20页 |
2.6.4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0-21页 |
2.6.5 储层内隔层、夹层的综合评价 | 第21-22页 |
2.7 渗流特征 | 第22-24页 |
2.7.1 毛管压力曲线 | 第22-23页 |
2.7.2 相渗曲线 | 第23-24页 |
2.8 油藏特征 | 第24-27页 |
2.8.1 油水界面的确定 | 第24页 |
2.8.2 油藏类型 | 第24-26页 |
2.8.3 压力与温度 | 第26页 |
2.8.4 流体性质 | 第26页 |
2.8.5 油藏储量计算及评价 | 第26-27页 |
2.9 开发概况及开发效果简要分析 | 第27-36页 |
2.9.1 油田开发概况 | 第27页 |
2.9.2 开发阶段划分 | 第27-28页 |
2.9.3 LX油田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 第28-33页 |
2.9.4 油田开发动态及开发效果简要分析 | 第33-36页 |
第3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36-56页 |
3.1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3.1.1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1.2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1.3 地质模型粗化 | 第40页 |
3.2 建立油藏数值模型 | 第40-50页 |
3.2.1 数值模型基础数据 | 第40-41页 |
3.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3.2.3 历史拟合评价 | 第43-50页 |
3.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50-56页 |
3.3.1 纵向K1-K5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1-52页 |
3.3.2 纵向K6-K12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2-53页 |
3.3.3 纵向K13-K23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3-55页 |
3.3.4 27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5-56页 |
第4章 水平井产能及合理水平段长度分析 | 第56-60页 |
4.1 水平井产能的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4.1.1 Joshi公式 | 第56-57页 |
4.1.2 陈千元公式 | 第57页 |
4.2 合理水平段长度分析 | 第57-60页 |
第5章 侧钻水平井开发方案设计 | 第60-79页 |
5.1 油井提液方式挖潜剩余油效果评价 | 第60-62页 |
5.2 低效井侧钻的方式挖潜剩余油可行性分析 | 第62页 |
5.3 初始方案预测研究 | 第62-63页 |
5.4 侧钻水平井开发方案研究 | 第63-77页 |
5.4.1 调整井井槽选择 | 第63-65页 |
5.4.2 侧钻井A8H1井技术指标分析 | 第65-74页 |
5.4.3 最优调整方案开发指标预测分析 | 第74-75页 |
5.4.4 经济评价 | 第75-77页 |
5.5 实施效果评价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