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9-11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 1.4.1 研究中的创新 | 第12页 |
| 1.4.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2-13页 |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2.1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2.1.1 长尾理论 | 第13页 |
| 2.1.2 创新理论 | 第13-14页 |
| 2.1.3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4-15页 |
| 2.1.4 功能金融理论 | 第15-16页 |
| 2.2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 第16-22页 |
| 2.2.1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2.2.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 2.2.3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收益研究 | 第19页 |
| 2.2.4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研究 | 第19-21页 |
| 2.2.5 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 3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 第22-34页 |
| 3.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 3.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22页 |
| 3.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22-23页 |
| 3.1.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 3.1.4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类型 | 第24-25页 |
| 3.2 互联网金融相关模式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 3.2.1 支付结算类 | 第25-26页 |
| 3.2.2 资源配置类 | 第26-27页 |
| 3.2.3 风险管理类 | 第27-28页 |
| 3.2.4 信息服务类 | 第28-29页 |
| 3.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9-34页 |
| 3.3.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3.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项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3.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项的影响 | 第31页 |
| 3.3.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机理 | 第31-34页 |
| 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4-48页 |
| 4.1 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 | 第34-38页 |
| 4.1.1 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构建思路 | 第34页 |
| 4.1.2 基于文本挖掘的互联网金融指数构建 | 第34-38页 |
| 4.2 样本来源 | 第38页 |
| 4.3 变量定义 | 第38-41页 |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39页 |
| 4.3.2 解释变量 | 第39页 |
| 4.3.3 控制变量 | 第39-41页 |
| 4.4 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41-42页 |
| 4.4.1 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 4.4.2 模型的检验 | 第41-42页 |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4.5.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收益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4.5.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8-51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5.2 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