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袭警行为入刑的背景 | 第8-14页 |
(一)我国袭警现象概述 | 第8-10页 |
1.袭警行为概念 | 第8页 |
2.袭警行为的特征 | 第8-9页 |
3.袭誉行为的基本类型 | 第9-10页 |
(二)袭警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10-12页 |
1.社会矛盾 | 第10-11页 |
2.警察权威弱化 | 第11页 |
3.相对人的个体因素 | 第11页 |
4.境外“三股势力”的渗透 | 第11-12页 |
5.法律对警察在执法中健康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 第12页 |
(三)袭警行为的危害 | 第12-14页 |
1.袭警行为严重损害国家法律权威 | 第12页 |
2.袭警行为直接侵犯警察个体的基本权益 | 第12页 |
3.袭警行为破坏整体执法环境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刑法对袭警行为的规制 | 第14-18页 |
(一)外国刑法对袭警行为的规制 | 第14-15页 |
1.国外处理袭警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14页 |
2.国外处理袭警行为的司法现状 | 第14-15页 |
(二)我国刑法对袭警行为的规制 | 第15-16页 |
1.国内处理袭誉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15-16页 |
2.国内处理袭警行为的司法现状 | 第16页 |
(三)中外规定之比较 | 第16-18页 |
1.保护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 | 第16页 |
2.刑事立法技术不够严密 | 第16-17页 |
3.处罚力度过轻 | 第17-18页 |
三、袭警行为入刑的利弊分析 | 第18-24页 |
(一)袭警行为入刑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从维护警察执法权威角度分析 | 第18页 |
2.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角度分析 | 第18-19页 |
3.保护特殊群体法益单独设立罪名 | 第19页 |
(二)对袭警行为入刑负面评价的回应 | 第19-21页 |
1.现有罪名已足以惩处袭警犯罪行为 | 第19-20页 |
2.警察权力过大,违背公平原则 | 第20页 |
3.警察的执法权威不能靠立法来确立 | 第20-21页 |
4.折射了片面夸大立法作用的“立法依赖症” | 第21页 |
(三)对增设袭警罪呼吁的回应 | 第21-24页 |
1.袭警犯罪入罪化有利于维护警察的执法权威及国家法律的尊严 | 第21-22页 |
2.袭警犯罪入罪化能够体现刑法惩治和预防犯罪的功效 | 第22页 |
3.袭警犯罪的社会负面影响深远 | 第22-24页 |
四、对袭警行为犯罪化立法解释 | 第24-29页 |
(一)“袭警条款”的理解歧义 | 第24页 |
(二)“袭警条款”的解释原则 | 第24-25页 |
(三)对“袭警条款”的解释 | 第25-29页 |
1.“人民警察”的定义 | 第25-26页 |
2.“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含义 | 第26-28页 |
3.“暴力”的含义 | 第28-29页 |
五、对袭警行为犯罪化立法适用问题的探讨 | 第29-36页 |
(一)“袭警条款”的正确适用 | 第29-32页 |
1.正确区分罪与非罪 | 第29-30页 |
2.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 | 第30-31页 |
3.正确认识犯罪的停止形态 | 第31页 |
4.量刑的考虑因素 | 第31-32页 |
(二)“袭警条款”适用的衍生问题 | 第32-36页 |
1.“袭警条款”的保护对象是否可以扩大到警察的亲属 | 第32页 |
2.“袭警条款”的保护对象是否可以扩大到辅警 | 第32-33页 |
3.警察因为遭袭而承受财产损失、名誉贬损等后果如何处理 | 第33页 |
4.如何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警察使用警械的程序 | 第33-34页 |
5.如何辩证看待法律对规制袭警行为的作用 | 第34-36页 |
余论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