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2.1 扶贫小额信贷定义 | 第18-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金融抑制论和农业信贷补贴论 | 第20-21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3-24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4-29页 |
2.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4-27页 |
2.3.2 综合评述 | 第27-29页 |
3 扶贫小额信贷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29-39页 |
3.1 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 | 第29-32页 |
3.1.1 发展模式 | 第29-30页 |
3.1.2 机构模式 | 第30-31页 |
3.1.3 未来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3.2 国内小额信贷的发展 | 第32-39页 |
3.2.1 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3.2.2 实践模式 | 第34-35页 |
3.2.3 银行发展小额信贷的比较优势 | 第35-36页 |
3.2.4 扶贫小额信贷“甘肃模式” | 第36-39页 |
4 四川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 第39-52页 |
4.1 基本情况 | 第39-41页 |
4.2 政策配套情况 | 第41-43页 |
4.2.1 政府层面 | 第41-42页 |
4.2.2 监管层面 | 第42-43页 |
4.3 银行实施情况 | 第43-52页 |
4.3.1 实施主体 | 第43-44页 |
4.3.2 工作开展 | 第44-52页 |
5 四川省扶贫小额信贷存在问题 | 第52-60页 |
5.1 推进滞后 | 第52-55页 |
5.1.1 供给侧方面 | 第52-54页 |
5.1.2 需求侧方面 | 第54-55页 |
5.2 信贷投入效益不佳 | 第55-57页 |
5.2.1 信贷精准到户率低 | 第55页 |
5.2.2 扶贫信贷资金用途偏移 | 第55-56页 |
5.2.3 资源投入的不经济性 | 第56页 |
5.2.4 政府不当干预的负面影响 | 第56-57页 |
5.3 存在风险 | 第57-60页 |
5.3.1 信用风险 | 第57-58页 |
5.3.2 操作风险 | 第58-60页 |
6 四川银行业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对策 | 第60-70页 |
6.1 基本思路设计 | 第60-63页 |
6.1.1 明确认识与定位 | 第60-61页 |
6.1.2 发展原则 | 第61-62页 |
6.1.3 模式选择 | 第62-63页 |
6.1.4 总体运行模式 | 第63页 |
6.2 发展机制设计 | 第63-67页 |
6.2.1 主体机构 | 第63-65页 |
6.2.2 信贷模式 | 第65-66页 |
6.2.3 利率模式 | 第66-67页 |
6.3 优化建议 | 第67-70页 |
6.3.1 完善政府配套基础工作 | 第67-68页 |
6.3.2 明确银行信贷主体责任 | 第68页 |
6.3.3 完善财政贴息及分险机制 | 第68-69页 |
6.3.4 落实差异化监管 | 第69-70页 |
7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