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吴江地区担保圈风险化解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第14-16页
        (一)研究方法第14页
        (二)研究思路第14页
        (三)文章框架第14-15页
        (四)文章创新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简介与文献回顾第16-23页
    一、相关理论第16-18页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6页
        (二)信贷配给理论第16页
        (三)供求理论第16-17页
        (四)相关性原理第17页
        (五)外部性理论第17-18页
        (六)风险理论第18页
    二、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第18-21页
        (一)国外文献综述第19页
        (二)国内文献综述第19-20页
        (三)文献简要评析第20-21页
    三、《担保法》、《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第21-23页
        (一)公司对外担保的相关概念第21页
        (二)公司对外担保制度价值第21-23页
第三章 吴江地区民营经济概况及担保圈风险形成第23-30页
    一、吴江地区民营经济概况及发展历程第23-26页
        第一阶段:萌芽状态阶段第24页
        第二阶段:起步状态阶段第24-25页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第25-26页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第26页
    二、吴江地区担保融资模式的发展历程第26-30页
        第一阶段:发展初期引入农户联保第26-27页
        第二阶段:逐渐发展设立担保公司第27-28页
        第三阶段:联保互保导致急速增长第28-29页
        第四阶段:风险传递致使最终爆发第29-30页
第四章 吴江地区担保圈风险形成原因分析及反思第30-41页
    一、吴江地区担保圈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第30-34页
        (一)国家宏观政策短期导向刺激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第30-31页
        (二)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取向助推担保风险形成第31-32页
        (三)部分吴江民营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第32-33页
        (四)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出现信任缺失第33-34页
    二、吴江地区担保圈风险化解过程中的反思第34-41页
        (一)政府部分举措教条,丧失最佳处置机会第38-39页
        (二)银行之间缺乏协调,化解方式简单粗暴第39页
        (三)部分企业主诚信缺失,出现逃废债情况第39-41页
第五章 吴江地区担保圈风险化解路径再探讨第41-50页
    一、区别对待,逐步消化第41-42页
        (一)优质企业,继续支持第41页
        (二)可控企业,严防扩散第41-42页
        (三)高危企业,谨慎解链第42页
        (四)失控企业,及时处置第42页
    二、加强管理,堵疏结合第42-44页
        (一)引导实现信息共享第42-43页
        (二)牵头组织协同处置第43页
        (三)细化提升管理水平第43-44页
    三、引导互信,严控风险第44-47页
        (一)政府方面:健全法制,主导化解第44-45页
        (二)银行方面:规范行为,协同化解第45-46页
        (三)企业方面:稳健经营,配合化解第46-47页
    四、完善机制,创新实践第47-50页
        (一)推进职能机构设置第47-48页
        (二)创新银行业务模式第48页
        (三)建设有效联动机制第48-50页
第六章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信息论模型的复杂网络链路预测
下一篇:苏州农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