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机械强化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外再生混凝土技术发展第14-15页
        1.2.2 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分类标准研究第15-16页
        1.2.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研究第16-17页
    1.3 国内外再生粗骨料强化方法第17-19页
        1.3.1 化学强化法第17页
        1.3.2 微生物强化法第17-18页
        1.3.3 物理强化法第18-19页
    1.4 国内外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第19-20页
        1.4.2 多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第20页
        1.4.3 高温后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第20-21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1-23页
        1.5.1 研究目的第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再生粗骨料的制备及强化第23-37页
    2.1 再生粗骨料的制备第23-26页
        2.1.1 再生粗骨料的分类第23-24页
        2.1.2 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的来源第24-25页
        2.1.3 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的生产第25-26页
    2.2 再生粗骨料的强化第26-28页
    2.3 粗骨料的物理性能对比第28-36页
        2.3.1 颗粒级配第29-31页
        2.3.2 表观密度第31-33页
        2.3.3 松散堆积密度和松散堆积空隙率第33-34页
        2.3.4 吸水率第34-35页
        2.3.5 压碎指标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原材料和试验设计第37-47页
    3.1 试验原材料第37-38页
        3.1.1 水泥第37页
        3.1.2 水和减水剂第37-38页
        3.1.3 细骨料第38页
        3.1.4 粗骨料第38页
    3.2 试验设计第38-46页
        3.2.1 试件设计第38-39页
        3.2.2 配合比设计第39-41页
        3.2.3 混凝土下降段的实现方法设计第41-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及结果分析第47-65页
    4.1 试件的制作及养护第47-50页
        4.1.1 试件的制作第47-48页
        4.1.2 试件的养护第48-50页
    4.2 抗压强度试验第50-63页
        4.2.1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第50页
        4.2.2 试块的抗压强度测试及结果第50-53页
        4.2.3 试块的破坏形态第53-54页
        4.2.4 试块的抗压强度对比分析第54-59页
        4.2.5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公式推导第59-63页
    4.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第65-79页
    5.1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65-68页
        5.1.1 压力试验机第65-66页
        5.1.2 位移传感器第66页
        5.1.3 电阻应变计第66-67页
        5.1.4 压力传感器第67-68页
        5.1.5 数据采集系统第68页
    5.2 电阻应变计量测标距的选择与粘贴第68-70页
        5.2.1 电阻应变计量测标距的选择第68-69页
        5.2.2 电阻应变计的粘贴第69-70页
    5.3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单轴受压试验方法第70-76页
        5.3.1 试验仪器的架设与连接第71-72页
        5.3.2 加载方案第72-73页
        5.3.3 试验现象与分析第73-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6章 应力-应变全曲线参数分析及公式拟合第79-105页
    6.1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第79-83页
        6.1.1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79-80页
        6.1.2 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对比第80-83页
    6.2 应力-应变全曲线参数分析第83-91页
        6.2.1 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第84-86页
        6.2.2 比例极限第86-88页
        6.2.3 极限应变第88-89页
        6.2.4 弹性模量第89-90页
        6.2.5 泊松比第90-91页
    6.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第91-104页
        6.3.1 典型应力-应变全曲线几何特征分析第91-92页
        6.3.2 现有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第92-94页
        6.3.3 不同形式方程拟合程度对比第94-98页
        6.3.4 袁向荣二段式方程拟合程度对比第98-99页
        6.3.5 过镇海二段式方程拟合程度对比第99-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9页
    7.1 结论第105-106页
    7.2 展望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水分和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传输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二氧化硅载体的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