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榆树林油田树2区块扶扬油层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8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8-9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9-11页
        0.3.1 主要研究内容第9页
        0.3.2 研究思路第9-11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1-14页
    1.1 区域沉积背景第11页
    1.2 区域构造背景第11-12页
    1.3 区块发育地层及开发概况第12-14页
第二章 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第14-21页
    2.1 单元划分与对比技术思路第14-15页
    2.2 区域对比标志第15-16页
    2.3 单元划分与对比第16-21页
第三章 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第21-30页
    3.1 制作地震合成记录,精细层位标定第21-23页
        3.1.1 资料概况第21页
        3.1.2 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第21-23页
    3.2 断层解释第23-28页
        3.2.1 层位解释第23-24页
        3.2.2 断层解释第24-26页
        3.2.3 构造、断裂特征第26-28页
    3.3 油层微幅度构造描述第28-30页
        3.3.1 微构造成因与类型第28页
        3.3.2 主力油层微构造第28-30页
第四章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第30-42页
    4.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0-33页
        4.1.1 曲流河亚相第30页
        4.1.2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30-31页
        4.1.3 三角洲前缘亚相第31页
        4.1.4 滨湖亚相第31-33页
    4.2 测井相模式的建立第33-38页
        4.2.1 曲流河测井相模式特征第37页
        4.2.2 三角洲分流平原测井相模式特征第37页
        4.2.3 三角洲前缘测井相模式特征第37页
        4.2.4 滨湖测井相模式特征第37-38页
    4.3 区块各沉积单元沉积微相精细研究第38-42页
        4.3.1 区块油层组储层发育情况简介第38页
        4.3.2 沉积单元砂体图及沉积微相图的绘制及描述第38-42页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及剩余油描述第42-51页
    5.1 井震结合构造建模第42-43页
    5.2 沉积相模型第43页
    5.3 油藏属性模型第43-45页
    5.4 剩余油描述第45-51页
        5.4.1 剩余油类型研究第45-49页
        5.4.2 剩余油垂向及平面分布规律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西部凹陷曙1-38-32块大凌河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下一篇:塔南凹陷洼槽区下白垩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