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凹陷曙1-38-32块大凌河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7页 |
1.1 工区位置 | 第11页 |
1.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1-14页 |
1.3 区域地层层序特征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小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17-20页 |
2.1 划分原则 | 第17页 |
2.2 标准(志)层选取 | 第17-19页 |
2.3 地层对比划分结果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0-33页 |
3.1 沉积背景 | 第20页 |
3.2 相标志 | 第20-23页 |
3.2.1 岩性及泥岩颜色 | 第20页 |
3.2.2 沉积构造 | 第20页 |
3.2.3 岩石相类型 | 第20-21页 |
3.2.4 粒度分布特点 | 第21-23页 |
3.3 相模式与微相类型 | 第23-26页 |
3.3.1 相模式 | 第23-26页 |
3.4 单井相分析 | 第26-27页 |
3.5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 第27-33页 |
3.5.1 纵向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3.5.2 平面分布特征 | 第29-33页 |
第四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33-49页 |
4.1 岩心分析资料整理分析 | 第33-34页 |
4.2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34-35页 |
4.3 孔隙度、渗透率覆压校正 | 第35-36页 |
4.4 储层参数计算模型 | 第36-45页 |
4.5 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 | 第45-46页 |
4.6 解释标准建立 | 第46-47页 |
4.7 二次解释评价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49-69页 |
5.1 储层微观特征 | 第49-54页 |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9-52页 |
5.1.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 第52-54页 |
5.2 储层宏观特征 | 第54-69页 |
5.2.1 砂体分布特征 | 第54-59页 |
5.2.2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5.2.3 物性特征及非均值性特征 | 第63-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