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阴凉血清瘀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减撤影响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6页 |
1.1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2页 |
1.1.2 发病机制 | 第12-16页 |
1.1.3 治疗 | 第16-19页 |
1.2 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病名 | 第19-20页 |
1.2.2 病因 | 第20-21页 |
1.2.3 病机 | 第21-22页 |
1.2.4 治疗 | 第22-24页 |
1.3 结语 | 第24-26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26-34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26-27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6页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第26页 |
2.1.4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6页 |
2.1.5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6-27页 |
2.1.6 中止和脱落标准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27-29页 |
2.2.1 分组 | 第27页 |
2.2.2 治疗 | 第27-28页 |
2.2.3 疗效指标 | 第28-29页 |
2.2.4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29-34页 |
2.3.1 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 第29页 |
2.3.2 中医疗效指标比较 | 第29-31页 |
2.3.3 两组治疗前后SLEDAI积分变化比较 | 第31-32页 |
2.3.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 第32-33页 |
2.3.5 两组副作用例数比较 | 第33页 |
2.3.6 两组复发和死亡例数比较 | 第33-34页 |
第3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4-38页 |
3.1 讨论 | 第34-37页 |
3.1.1 护阴凉血清瘀方理论基础 | 第34页 |
3.1.2 护阴凉血清瘀方解析 | 第34-35页 |
3.1.3 护阴凉血清瘀方药理作用研究 | 第35-36页 |
3.1.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6-37页 |
3.2 结论 | 第37页 |
3.3 创新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