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绪论 | 第7-12页 |
1.1 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2.研究区概况 | 第12-18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12-18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2-13页 |
2.2.2 水文特征 | 第13-14页 |
2.2.3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2.2.4 土壤与植被 | 第15-16页 |
2.2.5 土地利用概况 | 第16-18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3.1 起尘量计算 | 第18-19页 |
3.1.1 露天矿区排土场起尘量计算 | 第18页 |
3.1.2 露天矿区堆煤场起尘量计算 | 第18页 |
3.1.3 道路起尘量计算 | 第18-19页 |
3.2 露天矿区扬尘扩散规律 | 第19-21页 |
3.2.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 第19-20页 |
3.2.2 线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 第20-21页 |
3.2.3 扩散参数的确定 | 第21页 |
3.3 露天矿区扬尘扩散距离 | 第21页 |
3.4 露天矿区空气颗粒物空间分布格局 | 第21-22页 |
3.5 植被光合响应 | 第22-23页 |
4.露天矿区起尘量 | 第23-28页 |
4.1 堆煤场、排土场起尘量 | 第23-25页 |
4.2 道路起尘量 | 第25-28页 |
5.露天矿区扬尘运移扩散规律 | 第28-37页 |
5.1 扩散参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5.2 面源污染扩散 | 第30-33页 |
5.3 无限长线源污染扩散 | 第33-37页 |
6.露天矿区PM_(2.5)、PM_(10)分布格局 | 第37-43页 |
6.1 颗粒物空间分布 | 第37-39页 |
6.2 颗粒物浓度与风速、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 第39-41页 |
6.3 各环境因子时间变化规律 | 第41-43页 |
7.露天矿区扬尘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 第43-48页 |
7.1 植物净光合速率变化 | 第43-44页 |
7.2 植物气孔导度变化 | 第44-45页 |
7.3 植物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 第45-46页 |
7.4 植物蒸腾速率变化 | 第46页 |
7.5 煤灰处理下两绿化种不同光合指标差异分析 | 第46-48页 |
8.扬尘污染控制研究与讨论 | 第48-51页 |
9.结论与展望 | 第51-54页 |
9.1 结论 | 第51-52页 |
9.2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