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
|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和语料 | 第19-20页 |
| ·论文架构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 ·汉语称谓语的传统研究 | 第22页 |
| ·作为指示语的称呼语的研究 | 第22-29页 |
| ·国内外人称指示研究 | 第23-24页 |
| ·国内外社会指示研究 | 第24-27页 |
| ·国内外人物回指研究 | 第27-29页 |
| ·《红楼梦》中称呼语的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本研究的概念基础 | 第33-41页 |
| ·称呼语和称谓语的概念界定 | 第33-36页 |
| ·曹炜的界定 | 第33页 |
| ·么孝颖的界定 | 第33-34页 |
| ·本研究的界定 | 第34-36页 |
| ·称呼语与称谓语的联系和区别 | 第36-39页 |
| ·联系 | 第36页 |
| ·区别 | 第36页 |
| ·称谓语的构成 | 第36-37页 |
| ·称呼语的构成 | 第37-39页 |
| ·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 | 第39-40页 |
| ·所指 | 第39页 |
| ·意图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识解称呼语的认知语用框架 | 第41-56页 |
| ·认知参照模型 | 第41-44页 |
| ·起由 | 第41页 |
| ·认知参照模型 | 第41-42页 |
| ·应用与发展 | 第42-44页 |
| ·意义识解的认知要素 | 第44-48页 |
| ·基本语用理念 | 第48-51页 |
| ·言语行为理论 | 第48-49页 |
| ·礼貌理论 | 第49-51页 |
| ·识解称呼语的认知语用框架 | 第51-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作为称呼语的人称代词的所指 | 第56-74页 |
| ·作称呼语的人称代词 | 第56页 |
| ·《红楼梦》中人称代词中的典型成员 | 第56-57页 |
| ·人称代词的指称多义性 | 第57-71页 |
| ·第一人称代词 | 第58-65页 |
| ·第二人称代词 | 第65-67页 |
| ·第三人称代词 | 第67-71页 |
| ·人称代词指称功能多义性的整体解释 | 第71-74页 |
| 第六章 作为称呼语的亲属称谓语的所指 | 第74-101页 |
| ·“爷”的用法 | 第74-79页 |
| ·基本指称意义 | 第74-75页 |
| ·指称意义的泛化 | 第75-77页 |
| ·指称意义的社会化 | 第77-79页 |
| ·“奶奶”的用法 | 第79-84页 |
| ·基本指称意义 | 第79-80页 |
| ·指称意义的泛化 | 第80-81页 |
| ·指称功能的社会化 | 第81-84页 |
| ·“父亲”对应称呼语的缺失 | 第84-85页 |
| ·称呼语“母亲”、“妈”和“娘”的语用竞争 | 第85-90页 |
| ·基本指称意义 | 第85-87页 |
| ·指称意义的泛化 | 第87-88页 |
| ·衍生词中指称意义的泛化 | 第88-89页 |
| ·社会化方面的竞争 | 第89-90页 |
| ·称呼语“兄”、“哥”的语用竞争 | 第90-94页 |
| ·有关“兄”的称谓语的基本指称意义 | 第90-91页 |
| ·泛化用法 | 第91-92页 |
| ·衍生词语中指称意义的泛化 | 第92-93页 |
| ·社会化用法 | 第93-94页 |
| ·称呼语“姊”、“姐”和“妹”的语用竞争 | 第94-98页 |
| ·基本指称用法 | 第95-96页 |
| ·亲属称谓的泛化 | 第96-97页 |
| ·社会化用法 | 第97-98页 |
| ·讨论 | 第98-101页 |
| 第七章 作为称呼语的社会称谓语的所指 | 第101-129页 |
| ·家庭身份称谓语 | 第101-111页 |
| ·具体称谓语 | 第101-105页 |
| ·专用称谓语 | 第105-108页 |
| ·通用称谓语 | 第108-111页 |
| ·行政身份称谓语 | 第111-115页 |
| ·专用称谓语 | 第111-114页 |
| ·通用称谓语 | 第114-115页 |
| ·职业身份称谓语 | 第115-119页 |
| ·关系身份称谓语 | 第119-123页 |
| ·通用社会称谓语 | 第123-126页 |
| ·家庭身份称谓语 | 第123-124页 |
| ·行政身份身份称谓语 | 第124-125页 |
| ·职业身份称谓语 | 第125页 |
| ·关系身份称谓语 | 第125页 |
| ·亲属身份称谓语 | 第125-126页 |
| ·讨论 | 第126-129页 |
| 第八章 称呼语的语用意图识解 | 第129-164页 |
| ·对称 | 第129-145页 |
| ·人称代词 | 第129-136页 |
| ·社会指示称呼语 | 第136-145页 |
| ·自称 | 第145-154页 |
| ·人称代词 | 第145-148页 |
| ·社会指示称呼语 | 第148-154页 |
| ·他称 | 第154-162页 |
| ·人称代词 | 第154-155页 |
| ·社会指示称呼语 | 第155-158页 |
| ·组合称呼语 | 第158-159页 |
| ·回指称呼语 | 第159-162页 |
| ·小结 | 第162-164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64-168页 |
| ·研究发现 | 第164-167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167页 |
|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167-1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8-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