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ABSTRACT第8-20页
1.导论第20-37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20-22页
   ·国内外研究文献概览第22-31页
     ·融资担保对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第23-26页
     ·提高融资担保运行效率的研究第26-29页
     ·对融资担保的质疑第29-31页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第31页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第31-33页
   ·研究方法第33-34页
   ·论文结构第34页
   ·主要创新点第34-37页
2.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背景及理论分析第37-58页
   ·中小企业界定第37-43页
     ·界定中小企业的原则第37-38页
     ·世界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第38-40页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第40-43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第43-49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第44-45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形式第45-47页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第47-49页
   ·融资担保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理论分析第49-57页
     ·融资担保制度模型的基本假设第49-50页
     ·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作用分析第50-51页
     ·贷前风险审查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分析第51-53页
     ·贷后风险监督中的道德危害问题分析第53-55页
     ·假设的局限及理论分析的内涵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第58-72页
   ·各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第58-66页
     ·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概况第58-59页
     ·美国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第59-61页
     ·日本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第61-63页
     ·加拿大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第63-64页
     ·韩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第64-66页
   ·较为成功的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特点第66-68页
   ·对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经验借鉴第68-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4.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状况第72-90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制度历程及阶段性标志第72-76页
     ·起步探索阶段:《担保法》(1992年—1997年)第72-73页
     ·基础构建阶段:《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2003年)第73-75页
     ·实践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3年-2009年)第75页
     ·规范整顿阶段:《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至今)第75-76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现状第76-82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框架基础第76-78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模式第78-79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本特点及成因分析第79-82页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分析第82-88页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第82-83页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第83-85页
     ·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第85-86页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第86-87页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第87-88页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88-89页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第88-89页
     ·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需要第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改良设计研究:理论基础及现实选择第90-108页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模式研究——政策性或商业性第90-98页
     ·文献回顾第90-91页
     ·担保模式划分依据及两种担保模式存在的必要性第91-94页
     ·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的比较第94-95页
     ·政策性担保商业化和商业性担保政策化第95-96页
     ·对政策性担保的几个争议性问题第96-97页
     ·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服务范围第97-98页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市场结构研究----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第98-107页
     ·担保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第100-103页
     ·我国担保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判断第103-104页
     ·我国担保行业的市场结构成因第104-106页
     ·改善我国担保行业市场结构的几个路径第106-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6.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合作机制研究第108-120页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不平等关系第108-111页
     ·银行与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第108-110页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保证金要求第110页
     ·银行指定担保问题第110页
     ·银行制式合同条款第110-111页
   ·担保放大倍数、担保分担比例与担保规模的关系第111-112页
   ·担保放大倍数第112-114页
     ·最优担保放大倍数第112-113页
     ·监管要求的担保放大倍数第113页
     ·实际担保放大倍数第113-114页
   ·担保分担比例第114-115页
     ·最优担保分担比例第114-115页
     ·监管要求的担保分担比例第115页
     ·实际担保分担比例第115页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监控第115-117页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评价要点第115-116页
     ·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方式与担保限额第116页
     ·对担保公司授信后的管理第116-117页
   ·担保机构对银行的监控第117-119页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方式第117-118页
     ·担保公司对银行监控要点第118-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研究第120-136页
   ·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进行监管的必要性第120-123页
       ·外部效应第121-122页
       ·自然垄断第122页
       ·信息不对称第122-123页
   ·担保机构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博弈分析第123-127页
     ·文献回顾第123-124页
     ·监管当局与担保机构的博弈策略组合:(监管,合格)第124-127页
   ·担保行业监管的国际实践第127-129页
     ·世界各国担保监管概况第127-128页
     ·国际担保监管经验借鉴第128-129页
   ·我国担保行业监管制度的设计原则第129-134页
     ·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第129-130页
     ·功能监管原则第130-131页
     ·统一监管原则第131-132页
     ·防火墙监管原则第132-133页
     ·透明度监管原则第133-134页
   ·监管手段的选择第134-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8.结语第136-142页
   ·构建符合行业规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第136-137页
     ·建立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互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第136-137页
     ·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的市场集中和产品创新第137页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健康的合作关系第137-139页
     ·根据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状况确定担保放大倍数第138页
     ·以法规形式明确担保分担比例第138-139页
   ·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第139-140页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法制建设第139页
     ·改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架构第139页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与其他金融部门的监管协调第139-140页
   ·稳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信息环境建设第140-141页
     ·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效益与风险监测第140页
     ·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第140页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第140-141页
   ·对未来的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3页
附录一:担保行业市场集中案例—吉林省整合担保资源第153-156页
附录二:担保行业差异化经营案例—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第156-157页
后记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
下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