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2.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2.2 多功能复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构筑 | 第17-20页 |
1.2.3 环境响应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0-23页 |
1.3 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动态 | 第23-36页 |
1.3.1 表面蛋白印迹聚合物 | 第23-26页 |
1.3.2 抗原决定基蛋白印迹聚合物 | 第26-29页 |
1.3.3 离子液体辅助蛋白印迹聚合物 | 第29-30页 |
1.3.4 环境响应型蛋白印迹聚合物 | 第30-33页 |
1.3.5 新型功能单体、特殊结构交联剂的研制以及生物大分子辅助识别链段的引入 | 第33-36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温敏型磁性BSA表面印迹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第37-52页 |
2.1 前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2.2.1 原料 | 第38页 |
2.2.2 Fe_3O_4粒子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3 Fe_3O_4@SiO_2粒子的制备 | 第39页 |
2.2.4 Fe_3O_4@SiO_2粒子的双键改性 | 第39页 |
2.2.5 Fe_3O_4@SiO_2@BSA-MIP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6 Fe_3O_4@SiO_2@BSA-MIP印迹微球的洗脱 | 第40页 |
2.2.7 Fe_3O_4@SiO_2@BSA-MIP印迹微球吸附识别性能测定 | 第40页 |
2.2.8 表征 | 第40-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2.3.1 实验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 第41页 |
2.3.2 Fe_3O_4@SiO_2@BSA-MIP(NIP)微球的表征 | 第41-44页 |
2.3.3 Fe_3O_4@SiO_2@BSA-MIP(NIP)微球印迹效果的温敏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2.3.4 Fe_3O_4@SiO_2@BSA-MIP(NIP)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5-47页 |
2.3.5 Fe_3O_4@SiO_2@BSA-MIP(NIP)微球的特异性结合 | 第47-49页 |
2.3.6 Fe_3O_4@SiO_2@BSA-MIP(NIP)微球的再生性能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温敏型磁性BSA表面印迹结构的优化及性能评价 | 第52-68页 |
3.1 前言 | 第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3.2.1 原料 | 第52-53页 |
3.2.2 温敏型BSA印迹微球T-MIPs的制备 | 第53-54页 |
3.2.3 温敏型BSA印迹微球T-MIPs的吸附识别性能测定 | 第54页 |
3.2.4 表征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6页 |
3.3.1 印迹层厚度对印迹因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印迹层交联度对印迹因子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3 不同交联度印迹层的洗脱效率 | 第58-59页 |
3.3.4 BSA表面印迹磁性微球的表征 | 第59-61页 |
3.3.5 BSA表面印迹磁性微球的吸附行为 | 第61-63页 |
3.3.6 BSA表面印迹磁性微球的特异性结合 | 第63-64页 |
3.3.7 蛋白混合物中BSA的选择性分离 | 第64-66页 |
3.3.8 印迹层厚度及交联度优化策略的通用性 | 第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表面印迹核壳界面羧基密度对印迹识别性能的影响 | 第68-84页 |
4.1 前言 | 第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4.2.1 原料 | 第68-69页 |
4.2.2 Fe_3O_4@HEA核壳微球的制备 | 第69页 |
4.2.3 Fe_3O_4@HEA@protein-MIP(NIP)微球的制备 | 第69-70页 |
4.2.4 Fe_3O_4@HEA@protein-MIP(NIP)微球吸附识别性能测定 | 第70-71页 |
4.2.5 表征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4.3.1 Fe_3O_4@HEA@protein-MIP的设计 | 第71页 |
4.3.2 Fe_3O_4@HEA@protein-MIP微球的表征 | 第71-76页 |
4.3.3 Fe_3O_4@HEA(1/2/3)-COO-C=C-COOH微球表面的羧基密度 | 第76页 |
4.3.4 核壳界面羧基密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5 核壳界面羧基密度对吸附性能和识别性能的影响 | 第77-81页 |
4.3.6 Fe_3O_4@HEA(1)@BSA-MIP和Fe_3O_4@HEA(1)@Lyz-MIP的再生性能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表面抗蛋白吸附链段的引入对印迹识别性能的影响 | 第84-99页 |
5.1 前言 | 第8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4-87页 |
5.2.1 原料 | 第84-85页 |
5.2.2 BSA印迹磁性微球的制备 | 第85-86页 |
5.2.3 Fe_3O_4@SiO_2@BSA-MIPs印迹磁性微球吸附识别性能测定 | 第86-87页 |
5.2.4 表征 | 第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5.3.1 MPC含量对MIPs和N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87-88页 |
5.3.2 BSA印迹磁性微球的表征 | 第88-90页 |
5.3.3 BSA印迹磁性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90-94页 |
5.3.4 提高特异性识别能力策略的通用性 | 第94-95页 |
5.3.5 蛋白混合溶液中模板蛋白的选择性分离 | 第95-97页 |
5.3.6 MPC-MIPs-3 微球的再生性能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98-99页 |
第六章 MPC辅助下抗非特异性吸附多巴胺基表面蛋白印迹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 第99-114页 |
6.1 前言 | 第9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6.2.1 原料 | 第99-100页 |
6.2.2 BSA印迹磁性微球的制备 | 第100页 |
6.2.3 含AGET-ATRP引发位点BSA印迹磁性微球的制备 | 第100页 |
6.2.4 表面富含MPC链段BSA印迹磁性微球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6.2.5 Fe_3O_4@SiO_2@Pdop-MIPs-Br微球的洗脱 | 第101页 |
6.2.6 Fe_3O_4@SiO_2@Pdop-MIPs@PMPC印迹磁性微球吸附识别性能测定 | 第101-102页 |
6.2.7 表征 | 第10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3页 |
6.3.1 多巴胺层厚度对Fe_3O_4@SiO_2@Pdop-MIPs微球印迹效果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3.2 PMPC链长度对Fe_3O_4@SiO_2@Pdop-MIPs@PMPC微球印迹效果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3.3 Fe_3O_4@SiO_2@Pdop-MIPs@PMPC印迹磁性微球的表征 | 第104-107页 |
6.3.4 Fe_3O_4@SiO_2@Pdop-MIPs@PMPC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107-111页 |
6.3.5 蛋白混合溶液中模板蛋白的选择性分离 | 第111-113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4-117页 |
7.1 结论 | 第114-116页 |
7.2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7-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