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42页 |
1.1 链霉菌简介 | 第21-25页 |
1.2 一型聚酮合酶的工作模式及其代谢产物结构分化的基础 | 第25-29页 |
1.3 多烯类抗真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29-40页 |
1.4 杀念菌素/FR-008 多组份产生机制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2-6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2-59页 |
2.1.1 菌株 | 第42-45页 |
2.1.2 质粒 | 第45-52页 |
2.1.3 引物 | 第52-55页 |
2.1.4 蛋白 | 第55-56页 |
2.1.5 酶反应底物 | 第56页 |
2.1.6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 | 第56-5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9-69页 |
第三章 杀念菌素/FR-008 主要组份结构分化的产生机制 | 第69-96页 |
3.1 前言 | 第6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9-88页 |
3.2.1 杀念菌素/FR-008 天然组份与衍生组份的差异 | 第69-71页 |
3.2.2 杀念菌素/FR-008 三个主要组份的化学结构鉴定结果 | 第71-73页 |
3.2.3 杀念菌素/FR-008 三个主要组份的抑菌活性比较 | 第73-74页 |
3.2.4 对单加氧酶基因fscO 的敲除结果 | 第74-77页 |
3.2.5 定点突变聚酮合酶FscE 上DH18 功能域的活性位点 | 第77-83页 |
3.2.6 定点突变聚酮合酶FscF 上KR21 功能域的活性位点 | 第83-88页 |
3.2.7 同时定点突变KR21 和DH18 的活性位点 | 第88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88-96页 |
第四章 二型硫脂酶在杀念菌素/FR-008 聚酮合成过程中的纠错功能 | 第96-123页 |
4.1 前言 | 第96-10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16页 |
4.2.1 同框缺失二型硫脂酶基因fscTE | 第100-102页 |
4.2.2 对fscTE 缺失突变株的一系列回补 | 第102-106页 |
4.2.3 通过定点突变TEI 功能域活性位点使之失去催化活性 | 第106-110页 |
4.2.4 在大肠杆菌中高表达二型硫酯酶FscTE 和TylO | 第110-112页 |
4.2.5 酶反应底物合成 | 第112-113页 |
4.2.6 酶反应 | 第113-116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3页 |
第五章 对杀念菌素/FR-008 聚酮合成起始单位加载功能域的替换重组 | 第123-131页 |
5.1 前言 | 第123-12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30页 |
5.2.1 实验方案 | 第125-127页 |
5.2.2 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27页 |
5.2.3 突变株发酵产物的分析 | 第127-130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6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6.2 杀念菌素/FR-008 进一步相关工作的展望 | 第132-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致谢 | 第144-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申请专利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