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受贿罪犯罪主体判断的一般标准 | 第9-16页 |
第一节 “公务说”和“身份说”的比较分析 | 第9-11页 |
一、立法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 | 第9页 |
二、“身份论”和“公务论”的观点对立 | 第9-10页 |
三、“公务论”的妥当性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公务”的具体含义和特征 | 第11-14页 |
一、“公务”的具体范围 | 第11-12页 |
二、“公务”的特征分析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的定位 | 第14-16页 |
一、“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对立 | 第14页 |
二、“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经济受贿中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16-18页 |
第一节 “经济往来”的内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回扣、手续费 | 第17-18页 |
一、回扣的含义 | 第17页 |
二、手续费的含义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斡旋受贿的犯罪主体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含义 | 第18-20页 |
一、斡旋受贿行为人与第三人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斡旋受贿的主体 | 第20-22页 |
一、斡旋受贿主体权力交织的特点 | 第20页 |
二、斡旋受贿主体的具体分类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受贿罪共同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22-26页 |
第一节 受贿罪的共犯认定 | 第22-24页 |
一、身份与共犯的关系 | 第22页 |
二、受贿罪共犯认定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受贿罪共犯的定性处理 | 第24-26页 |
第五章 立法建言 | 第26-28页 |
一、建议以“国家公务人员”取代“国家工作人员” | 第26页 |
二、确立“国家公务人员受贿罪”与“非国家公务人员受贿罪”的二元体制 | 第26-27页 |
三、设立“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受贿罪” | 第27页 |
四、适度扩大受贿罪的主体范围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