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溶血性曼氏杆菌感染概述 | 第12-13页 |
1.1.1 溶血性曼氏杆菌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2 临床症状 | 第13页 |
1.2 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3-20页 |
1.2.1 粘附素 | 第13-14页 |
1.2.2 脂多糖 | 第14-15页 |
1.2.3 荚膜 | 第15-16页 |
1.2.4 外膜蛋白 | 第16页 |
1.2.5 蛋白酶 | 第16-17页 |
1.2.6 白细胞毒素(LKT) | 第17-20页 |
1.3 β2 整合素受体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β2 整合素的组成、分布和结构 | 第20-22页 |
1.3.2 整合素LFA‐1(CD11a/CD18;αLβ2) | 第22-23页 |
1.3.3 整合素Mac‐1(CD11b/CD18;αMβ2;Mo‐1) | 第23页 |
1.3.4 整合素CR4(CD11c/CD18;p150,95;αXβ2)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溶血性曼氏杆菌白细胞毒素(LKT)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 | 第26-34页 |
2.1 材料 | 第26-27页 |
2.1.1 细菌菌株 | 第26页 |
2.1.2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6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26-27页 |
2.2 方法 | 第27-29页 |
2.2.1 细菌的复苏培养 | 第27页 |
2.2.2 主要生物学特性检测 | 第27页 |
2.2.3 白细胞毒素制备 | 第27页 |
2.2.4 超滤浓缩 | 第27页 |
2.2.5 SDS‐PAGE | 第27-28页 |
2.2.6 白细胞毒素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 结果 | 第29-31页 |
2.3.1 细菌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2.3.2 SDS‐PAGE结果 | 第30页 |
2.3.3 白细胞毒素活性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β2 整合素CD11c和CD18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4-56页 |
3.1 材料 | 第34-35页 |
3.1.1 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34页 |
3.1.2 工具酶与主要生化试剂 | 第34页 |
3.1.3 试剂盒及其他 | 第34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34-35页 |
3.2 方法 | 第35-41页 |
3.2.1 奶牛和黄牛单核细胞的分离 | 第35页 |
3.2.2 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35-37页 |
3.2.3 CD18和CD11c的PCR产物的胶回收 | 第37页 |
3.2.4 重组质粒pGME‐T easy‐CD18的构建 | 第37-38页 |
3.2.5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38页 |
3.2.6 pGEM‐Teasy‐CDl8基因测序 | 第38-39页 |
3.2.7 真核表达质粒pCI‐neo‐CD18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8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11c的构建 | 第40页 |
3.2.9 奶牛与黄牛的CD11c和CD18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3.2.10 CD11c蛋白结构预测 | 第41页 |
3.3 结果 | 第41-52页 |
3.3.1 CD18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41页 |
3.3.2 CD18基因T‐A克隆的PCR及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3.3.3 pCI‐neo‐CD18真核表达质粒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3.3.4 CD18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3.3.5 CD11c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3.3.6 pcDNA3.1‐CD11c真核表达质粒鉴定结果 | 第45页 |
3.3.7 CD11c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52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52-56页 |
第四章 LKT结合表达CD18,CD11c和CR4的 293T细胞系 | 第56-68页 |
4.1 材料 | 第56-57页 |
4.1.1 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56页 |
4.1.2 工具酶与主要生化试剂 | 第56页 |
4.1.3 试剂盒及其他 | 第56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56-57页 |
4.2 方法 | 第57-60页 |
4.2.1 293T细胞的复苏和活化 | 第57页 |
4.2.2 293T细胞的传代 | 第57页 |
4.2.3 质粒的瞬时转染 | 第57-58页 |
4.2.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CD18,CD11c和CR4蛋白的表达 | 第58页 |
4.2.5 RT‐PCR检测CD18,CD11c和CR4蛋白的表达 | 第58页 |
4.2.6 Western Blot检测CD18,CD11c和CR4蛋白的表达 | 第58-59页 |
4.2.7 MTT分析LKT诱导细胞毒性作用 | 第59-60页 |
4.3 结果 | 第60-64页 |
4.3.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CD11c,CD18和CR4蛋白表达结果 | 第60-61页 |
4.3.2 RT‐PCR检测HEK‐293T细胞表达CD11c,CD18和CR4蛋白 | 第61-62页 |
4.3.3 Western Blot分析表达CD11c,CD18和CR4蛋白的结果 | 第62-63页 |
4.3.4 MTT检测LKT分别感染表达CD18、CD11c和CR4的细胞活性 | 第63-64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64-6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