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选题的缘由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利益相关者的概述 | 第16-20页 |
2.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 第16-18页 |
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18-20页 |
3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20-30页 |
3.1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20-22页 |
3.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22-30页 |
3.2.1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首要利益相关者 | 第22-28页 |
3.2.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次要利益相关者 | 第28-29页 |
3.2.3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边缘利益相关者 | 第29-30页 |
4 基于利益相关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内在模式分析 | 第30-42页 |
4.1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 | 第30-33页 |
4.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利益相关者间的主要利益关系 | 第33-36页 |
4.2.1 被评价者与科研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 | 第33-34页 |
4.2.2 被评价者与书刊出版机构的利益关系 | 第34页 |
4.2.3 被评价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34-35页 |
4.2.4 书刊出版机构与评价机构及国家或高校主管部门的利益关系 | 第35-36页 |
4.2.5 科研人员与成果应用者、受用者的利益关系 | 第36页 |
4.3 评价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重叠与角色转化 | 第36-38页 |
4.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共同评价机制 | 第38-42页 |
4.4.1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 第39页 |
4.4.2 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 第39-40页 |
4.4.3 评价程序的公平性 | 第40-41页 |
4.4.4 评价监督的完备性 | 第41-42页 |
5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体系 | 第42-48页 |
5.1 管理维度 | 第43-45页 |
5.1.1 出台人文社科评价政策 | 第43-44页 |
5.1.2 转变科研管理理念 | 第44页 |
5.1.3 加强科研相关立法 | 第44页 |
5.1.4 落实科研奖惩制度 | 第44-45页 |
5.2 技术维度 | 第45-46页 |
5.2.1 提高评价的信息化水平 | 第45页 |
5.2.2 引入评价辅助技术 | 第45页 |
5.2.3 开发评价监督技术 | 第45-46页 |
5.3 社会维度 | 第46页 |
5.3.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6页 |
5.3.2 社会监督的规范化 | 第46页 |
5.4 人文维度 | 第46-48页 |
5.4.1 倡导学术自律 | 第46-47页 |
5.4.2 加强科研诚信管理 | 第47页 |
5.4.3 培育学术自由氛围 | 第47-48页 |
6 结语 | 第48-5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48-4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