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4页 |
1.1.1 适宜性 | 第9-11页 |
1.1.2 三宜与乡村 | 第11-13页 |
1.1.3 景观 | 第13页 |
1.1.4 乡村景观 | 第13-14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4页 |
1.2.2 区域景观规划理论 | 第14-15页 |
1.2.3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5页 |
1.2.4 人类聚集环境理论 | 第15页 |
1.2.5 乡村旅游学理论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小结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2.1.1 乡村景观自身发展需求 | 第20页 |
2.1.2 相关政策对乡村建设的支持 | 第20页 |
2.1.3 高速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2.2.1 乡村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2.2.2 乡村发展宜居宜业宜游主题的优越性 | 第21-22页 |
2.2.3 皖江地区美好乡村建设的示范性 | 第22页 |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3.2 理论及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2.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4.3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2.5 研究小结 | 第25-26页 |
3 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构成与特征研究 | 第26-33页 |
3.1 传统乡村景观分析 | 第26-30页 |
3.1.1 乡村景观的分类 | 第26-27页 |
3.1.2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3.1.3 乡村景观特点 | 第28-30页 |
3.2 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 | 第30-31页 |
3.2.1 生态体系稳定 | 第30页 |
3.2.2 乡村肌理延续 | 第30-31页 |
3.3 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产特征 | 第31页 |
3.3.1 经济与功能相结合 | 第31页 |
3.3.2 传统与现代共进步 | 第31页 |
3.4 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动特征 | 第31-32页 |
3.4.1 游乐体系完整 | 第31-32页 |
3.4.2 乡土特色突出 | 第32页 |
3.4.3 景观内容多样 | 第32页 |
3.5 研究小结 | 第32-33页 |
4 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第33-41页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4.1.1 人居环境最优化原则 | 第33页 |
4.1.2 经济环境丰富化原则 | 第33页 |
4.1.3 娱乐环境生动化原则 | 第33-34页 |
4.2 规划设计的程序与内容 | 第34页 |
4.2.1 分析评价 | 第34页 |
4.2.2 对象明确 | 第34页 |
4.2.3 规划设计 | 第34页 |
4.3 乡村景观的宜居宜业宜游表达模式研究 | 第34-40页 |
4.3.1 宜居导向下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模式 | 第36-37页 |
4.3.2 宜业导向下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模式 | 第37-39页 |
4.3.3 宜游导向下乡村游乐发展途径模式 | 第39-40页 |
4.4 研究小结 | 第40-41页 |
5 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41-64页 |
5.1 乡村自然环境设计 | 第41-44页 |
5.1.1 水系景观 | 第41-43页 |
5.1.2 外缘绿化 | 第43-44页 |
5.2 乡村道路设计 | 第44-47页 |
5.2.1 道路线形及布局 | 第44-45页 |
5.2.2 道路绿化 | 第45-47页 |
5.3 乡村居民点设计 | 第47-54页 |
5.3.1 居住建筑景观 | 第47-49页 |
5.3.2 庭院景观 | 第49-53页 |
5.3.3 农居(聚落)绿化 | 第53-54页 |
5.4 传统农业景观设计 | 第54-57页 |
5.4.1 农田景观 | 第54-55页 |
5.4.2 果林景观 | 第55页 |
5.4.3 渔业景观 | 第55-56页 |
5.4.4 养殖景观 | 第56-57页 |
5.5 现代产业景观设计 | 第57-59页 |
5.5.1 文化产业景观 | 第57页 |
5.5.2 养生/养老产业景观 | 第57-58页 |
5.5.3 旅游相关产业景观 | 第58-59页 |
5.6 村落空间景观 | 第59-62页 |
5.6.1 入口场所 | 第59页 |
5.6.2 街巷空间 | 第59-60页 |
5.6.3 中心场所 | 第60-61页 |
5.6.4 健身场所 | 第61-62页 |
5.7 游园景观 | 第62-63页 |
5.7.1 休闲农业园 | 第62页 |
5.7.2 游径系统 | 第62-63页 |
5.8 旅游服务设施 | 第63-64页 |
5.8.1 公共服务设施 | 第63页 |
5.8.2 旅游指示设施 | 第63-64页 |
6 案例研究——安庆宜秀五横智慧养生产业园规划 | 第64-79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4-69页 |
6.1.1 区位背景 | 第64页 |
6.1.2 五横乡村景观资源分析 | 第64-69页 |
6.2 项目定位 | 第69-70页 |
6.3 规划设计 | 第70-78页 |
6.3.1 总体规划 | 第70-71页 |
6.3.2 景观宜居性表达 | 第71页 |
6.3.3 景观宜业性表达 | 第71-74页 |
6.3.4 景观宜游性表达 | 第74-78页 |
6.4 小结 | 第78-79页 |
7 结论 | 第79-80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79页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