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论文

张仲景痰饮学说及其对唐以前医家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前言第14-16页
第一部分 对《黄帝内经》辨治痰饮的理论探讨第16-22页
    一、《黄帝内经》对痰饮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6-17页
        (一) 痰饮病的概念第16页
        (二) 痰饮病的病因病机第16-17页
            1. 脾胃功能失调第16-17页
            2. 湿淫内外相引第17页
    二、《黄帝内经》与痰饮相关病名释义第17-18页
        (一)“溢饮”释义第17页
        (二) 痞饮释义第17-18页
        (三) 饮发释义第18页
        (四) 饮积释义第18页
    三、《黄帝内经》对辨治饮病的组方指导第18-21页
        (一) 气味配伍原则第19页
        (二) 升降配伍原则第19-20页
        (三) 祛邪大法第20-21页
    四、总结第21-22页
第二部分 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对张仲景痰饮学说的探讨第22-42页
    一、从病证、因机、治法方面对张仲景痰饮学说的探讨第22-32页
        (一) 痰饮病的概念第22页
        (二) 痰饮与痰饮病第22-23页
        (三) 从病证方面分析第23-29页
            1. 四种痰饮病第23-24页
            2. 痰饮与咳嗽上气病第24-25页
            3. 痰饮与胸痹、心痛病第25页
            4. 痰饮与悸病第25-26页
            5. 痰饮与胃反呕吐病第26页
            6. 痰饮与水气病第26-27页
            7. 痰饮与湿病第27-28页
            8. 太阳病误治滋生痰饮第28页
            9. 饮邪所致太阳病类证第28-29页
            10. 太阳表闭兼杂痰饮第29页
            11. 少阳枢机不利兼杂痰饮第29页
            12. 饮邪致厥第29页
        (四) 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第29-30页
            1. 张仲景对痰饮病因病机认识第30页
        (五) 从治法治则方面分析第30-32页
            1. 张仲景开创辨治痰饮“以温药和之”第31页
            2. 急则祛壅滞之标第31-32页
            3. 缓则治脾肾之本第32页
            4. 三因制宜第32页
            5. 小结第32页
    二、从诊法和方治两个方面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特色第32-40页
        (一) 从诊法论张仲景平脉辨证诊治痰饮的特色第32-34页
            1. 依据脉证,阐明病机第33页
            2. 平脉辨证,指导治疗第33-34页
            3. 平脉论理,判断预后第34页
            4. 小结第34页
        (二) 从八法方药论张仲景辨治痰饮诸法的特色第34-39页
            1. 汗法第34-36页
            2. 吐法第36页
            3. 下法第36-37页
            4. 和法第37页
            5. 温法第37页
            6. 清法第37页
            7. 辛通、健脾、渗湿法第37-38页
            8. 消法第38页
            9. 特效方第38-39页
        (三) “转大气”治法运用于治疗痰饮的意义第39页
        (四) 小结第39-40页
    三、从医案一则分析张仲景辨治痰饮病的特点第40-41页
        (一) 辨证论治思想分析第40-41页
        (二) 本例诊籍特点分析第41页
    四、总结第41-42页
第三部分 张仲景痰饮学说对魏晋南北朝医家辨治痰饮的影响第42-64页
    一、华佗第42-45页
        (一) 《华佗药方》第42-44页
            1. 继承张仲景“温药和之”并配合峻逐法治疗痰饮病第42-43页
            2. 辨治痰饮病之辛温法与张仲景“温药和之”比较第43-44页
            3. 小结第44页
        (二) 《华氏中藏经》第44-45页
            1. 辨治饮邪所致上、中、下三种痞候的特点第44-45页
            2. 《华氏中藏经·卷下》之万应丸通治痰饮留积分析第45页
    二、王叔和第45-46页
    三、葛洪——《肘后备急方》第46-48页
        (一) 辨治痰饮采用峻逐法和降逆法的特点第46页
        (二)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第46-47页
        (三) 辨治痰饮采用涌吐法的特点第47页
        (四) 辨治痰饮采用攻逐法的特点第47-48页
        (五) 小结第48页
    四、范汪——《范汪方》第48-51页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第48-49页
        (二) 辨治痰饮采用攻逐法的特点第49-50页
        (三) 辨治痰饮采用发表攻里,表里同治法的特点第50-51页
        (四) 辨治痰饮采用攻补兼施法的特点第51页
        (五) 小结第51页
    五、胡洽——《胡洽方》第51-53页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第51-52页
        (二) 辨治痰饮采用涌吐法的特点第52页
        (三) 辨治痰饮采用复方大剂的特点第52-53页
        (四) 小结第53页
    六、靳邵——《靳邵方》第53页
    七、陈延之——《小品方》第53-54页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第53-54页
        (二) 辨治痰饮采用解表化饮,表里同治法的特点第54页
        (三) 小结第54页
    八、徐嗣伯——《风眩方》第54-55页
    九、僧深——《深师方》第55-58页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第55-56页
        (二) 辨治痰饮采用攻逐法的特点第56-57页
        (三) 辨治痰饮采用涌吐法的特点第57页
        (四) 辨治痰饮采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法的特点第57-58页
        (五) 辨治痰饮解表化饮,表里同治法的特点第58页
        (六) 小结第58页
    十、陶弘景第58-60页
        (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辨治痰饮的特点第58-59页
        (二) 《陶隐居效验方》辨治痰饮的特点第59-60页
    十一、徐之才——《药对》第60页
    十二、姚僧垣——《集验方》第60-62页
        (一) 辨治痰饮采用辛温法的特点第60-61页
        (二) 辨治痰饮采用攻补兼施法的特点第61页
        (三) 辨治痰饮采用行消澼结法的特点第61页
        (四) 其他——姚僧垣以蒺藜治疗痰饮积聚呕逆第61-62页
        (五) 小结第62页
    十三、谢士泰——《删繁方》第62-63页
    十四、魏孝澄——《新录单要方》第63页
    十五、总结第63-64页
第四部分 《诸病源候论》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第64-69页
    一、《诸病源候论》补充与痰饮相关的病候第64-67页
        (一) 痰饮与虚劳病第64页
        (二) 痰饮与寒食散发动第64页
        (三) 痰饮与外感第64-65页
            1. 痰饮与伤寒病第64-65页
            2. 痰饮与时气病、温病第65页
        (四) 痰饮与疟病第65页
        (五) 痰饮与黄疸病第65页
        (六) 痰饮与气病第65页
        (七) 痰饮与咳嗽病第65-66页
        (八) 痰饮与心病第66页
        (九) 痰饮与癖病第66页
        (十) 痰饮与脾胃病、呕吐哕病第66页
        (十一) 痰饮和注病第66页
        (十二) 痰饮与妇人杂病第66页
        (十三) 痰饮与妇人妊娠病第66-67页
        (十四) 痰饮与妇人产后病第67页
    二、《痰饮病诸候》补充对痰饮病因病机的认识第67-68页
        (一) 饮水过多,水饮流行第67页
        (二) 气机不通,血脉壅塞第67页
        (三) 脾阳虚弱,冒犯风寒第67页
        (四) 饮郁化热,饮热相抟第67-68页
    三、《诸病源候论》对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发展第68页
        (一) 病名证候方面第68页
        (二) 痰饮与诸病联系方面第68页
        (三) 对痰饮病因病机认识方面第68页
    四、养生导引法第68-69页
    五、总结第69页
第五部分 《千金》、《外台》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第69-87页
    一、孙思邈——《千金方》第69-77页
        (一) 《备急千金要方·大肠附·痰饮》和《千金翼方·杂病·痰饮》第69-71页
            1. 孙思邈《千金》继承张仲景辨治痰饮采用“温药和之”的治法第69-70页
            2. 《千金》对张仲景运用吐法治疗痰饮的继承和发展第70-71页
            3. 《千金》对张仲景运用下法治疗痰饮的继承和发展第71页
            4. 《千金》运用丸剂缓消治疗痰饮的特点第71页
        (二) 《千金》补充主治痰饮相关的杂病方药第71-77页
            1. 《千金》对痰饮所致胎前产后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1-72页
            2. 《千金》对痰饮所致妇人杂病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2页
            3. 《千金》对痰饮所致小儿癖结胀满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2-73页
            4. 《千金》对痰饮所致风虚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3页
            5. 《千金》对痰饮所致伤寒劳复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3页
            6. 《千金》对痰饮所致伤寒发黄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3页
            7. 《千金》对痰饮所致积聚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3-74页
            8. 《千金》对痰饮所致脾虚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4页
            9. 《千金》对痰饮所致冷痢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4页
            10. 《千金》对痰饮所致痼冷积热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4页
            11. 《千金》对痰饮所致肺劳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4页
            12. 《千金》对痰饮所致气极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4页
            13. 《千金》对痰饮所致积气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4-75页
            14. 《千金》对痰饮所致飞尸鬼疰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5页
            15. 《千金》对痰饮所致咳嗽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5页
            16. 《千金》对痰饮所致虚劳损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5页
            17. 《千金》对痰饮所致水肿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5-76页
            18. 《千金》对痰饮所致眼病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6页
            19. 《千金》对痰饮所致服食石散发动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6页
            20. 《千金》对痰饮所致脚气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6页
            21. 《千金》对痰饮所致黄疸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6-77页
            22. 《千金》对痰饮所致胸中热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7页
            23. 《千金》对痰饮所致饮食不消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7页
            24. 《千金》对痰饮所致急证主治方药的补充第77页
    二、王焘——《外台秘要方》第77-86页
        (一) 《外台》对辨治痰饮所致诸病方药的补充第78-82页
            1. 《外台》补充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方第78页
            2. 《外台》补充痰澼方第78-79页
            3. 《外台》补充了疗诸痰饮方第79页
            4. 《外台》补充了呷嗽方第79页
            5. 《外台》补充了咳逆及厥逆饮咳方第79页
            6. 《外台》补充了疗癖方第79-80页
            7.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积聚心腹痛方第80页
            8.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头风眩方第80-81页
            9. 《外台》补充了痰饮所致虚劳赢瘦方第81页
            10.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脚气方第81页
            11. 《外台》补充痰饮所致黄疸方第81-82页
        (二) 《外台》在继承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治痰方剂第82-83页
        (三) 《外台》在继承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主治痰饮与诸病方第83-86页
            1. 痰饮与伤寒、温病合并发作第83页
            2. 痰饮与霍乱第83页
            3. 痰饮与噫醋第83-84页
            4. 痰饮与心下悬急懊痛第84页
            5. 痰饮与胁肋痛第84页
            6. 痰饮与寒疝第84-85页
            7. 痰饮与风痰第85页
            8. 痰饮与多唾第85页
            9. 痰饮与咳嗽上气第85-86页
    三、总结第86-87页
结论第87-88页
创新与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8页
附图第98-99页
附表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文献综述第102-114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评估问题研究--以抵押实物类不良资产的处置为例
下一篇:导引系统智能测试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