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侵权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1、共同侵权现象 | 第7-8页 |
2、引发之问题 | 第8页 |
3、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第8-10页 |
第一章 共同侵权制度概述 | 第10-14页 |
一、“共同性”的认定 | 第10-11页 |
二、共同侵权制度的独立性 | 第11页 |
三、共同侵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1-14页 |
1、单独侵权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 | 第11-12页 |
2、共同侵权行为与多数人侵权行为 | 第12页 |
3、连带责任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共同侵权制度沿革与比较 | 第14-25页 |
一、共同侵权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19页 |
(一) 罗马法上的共同侵权之起源 | 第14-16页 |
(二) 大陆法系共同侵权制度之发展 | 第16-18页 |
(三) 普通法系方面的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二、共同侵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9-25页 |
1、德国 | 第19-21页 |
2、日本 | 第21-23页 |
3、我国台湾地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共同侵权理论发展 | 第25-34页 |
一、共同侵权理论学说 | 第25-27页 |
二、对主观说与客观说的评析 | 第27-29页 |
(一) 主观说 | 第27-28页 |
(二) 客观说 | 第28-29页 |
三、主观说与客观说之检讨 | 第29-31页 |
1、主观说方面 | 第29-30页 |
2、客观说方面 | 第30-31页 |
四、我国共同侵权制度理论趋势 | 第31-34页 |
1、大趋势——折衷与统一 | 第31页 |
2、新理论的提出与理由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共同侵权制度发展 | 第34-48页 |
一、发展阶段 | 第34-36页 |
1、司法政策阶段(1978 年—1986 年) | 第34-35页 |
2、民法通则阶段(1986 年—2001 年) | 第35页 |
3、司法解释阶段(2001 年—2009 年) | 第35-36页 |
4、侵权责任法阶段(2009 年以后) | 第36页 |
二、新共同侵权制度产生与评价 | 第36-40页 |
(一) 共同侵权制度的产生 | 第36-39页 |
(二) 新共同侵权制度简评 | 第39-40页 |
三、新制度突破规定之详述 | 第40-48页 |
(一) 行为关联共同侵权 | 第40-42页 |
(二) 共同侵权类型化的改进 | 第42-43页 |
(三) 数人侵权制度之完善 | 第43-45页 |
(四) 《侵权责任法》分则中的特别规定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共同侵权制度的类型 | 第48-58页 |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化 | 第48-51页 |
(一) 学说分类 | 第48-50页 |
(二) 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定类型 | 第50-51页 |
二、共同加害行为 | 第51-54页 |
1、主观(意思联络)共同侵权行为 | 第51-52页 |
2、客观(行为关联)共同侵权行为 | 第52-54页 |
三、广义共同侵权行为 | 第54-58页 |
(一) 教唆和帮助行为 | 第54-56页 |
(二) 共同危险行为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学者著作 | 第59-60页 |
中译著作 | 第60页 |
期刊论文 | 第60-61页 |
硕士论文类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