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海南产α-芋螺毒素结构改造与分离鉴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芋螺毒素研究综述第11-30页
    1.1 芋螺生物学特征第11-12页
    1.2 芋螺毒素的分类与命名规则第12-14页
    1.3 芋螺毒素药理学活性第14-21页
        1.3.1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芋螺毒素第14-16页
        1.3.2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芋螺毒素第16-21页
    1.4 芋螺毒素化学合成第21-29页
        1.4.1 固相多肽合成原理第22-23页
        1.4.2 芋螺毒素二硫键形成第23-26页
        1.4.3 芋螺毒素化学改造第26-29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a-芋螺毒素TxID及其结构改造研究第30-61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1.1 实验试剂第31-32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2页
        2.1.3 实验动物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1页
        2.2.1 α-芋螺毒素TxID系列多肽合成第32-37页
        2.2.2 α-芋螺毒素TxID系列多肽电生理活性研究第37-39页
        2.2.3 αβ4乙酰胆碱受体同源模拟第39-40页
        2.2.4 芋螺毒素TxID与α3β4乙酰胆碱受体分子对接第40-41页
    2.3 实验结果第41-57页
        2.3.1 芋螺毒素TxID及Met氧化突变体合成第41-42页
        2.3.2 芋螺毒素TxID丙氨酸扫描突变体合成第42-45页
        2.3.3 芋螺毒素TxID突变体合成第45-47页
        2.3.4 芋螺毒素TxID及TxID-M(O)活性检测第47-48页
        2.3.5 芋螺毒素TxID丙氨酸扫描活性鉴定第48-50页
        2.3.6 芋螺毒素TxID突变体活性鉴定第50-52页
        2.3.7 乙酰胆碱受体同源模拟第52-54页
        2.3.8 α3β4乙酰胆碱受体与TxID分子对接第54-57页
    2.4 讨论第57-61页
        2.4.1 芋螺毒素TxID系列多肽合成第57页
        2.4.2 芋螺毒素TxID结构与活性关系第57-61页
第三章 海南产织锦芋螺毒素分离及质谱分析第61-71页
    3.1 实验材料第61-62页
        3.1.1 实验试剂第61页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1页
        3.1.3 实验动物第61-62页
    3.2 实验方法第62-64页
        3.2.1 织锦芋螺粗毒提取第62页
        3.2.2 提取粗毒RP-HPLC分离第62页
        3.2.3 芋螺毒素分离组分活性筛选第62-63页
        3.2.4 芋螺毒素质谱分析第63页
        3.2.5 芋螺毒素还原烷基化第63页
        3.2.6 芋螺毒素串联质谱分析第63-64页
        3.2.7 鉴定芋螺毒素多肽合成验证第64页
    3.3 实验结果第64-70页
        3.3.1 织锦芋螺粗毒分离及分子量分析第64-65页
        3.3.2 织锦芋螺粗毒组分活性筛选第65页
        3.3.3 织锦芋螺成分序列串联质谱鉴定第65-67页
        3.3.4 α-芋螺毒素TxIA化学合成及多肽序列确证第67-70页
    3.4 讨论第70-71页
第四章 a-芋螺毒素二硫键模式及酰胺化修饰研究第71-83页
    4.1 实验材料第72页
        4.1.1 实验试剂第72页
        4.1.2 实验设备第72页
        4.1.3 实验动物第72页
    4.2 实验方法第72-73页
        4.2.1 修饰芋螺毒素多肽合成第72页
        4.2.2 电生理测试修饰多肽活性第72页
        4.2.3 圆二色谱(CD)测定二级结构第72页
        4.2.4 还原环境稳定性实验第72-73页
        4.2.5 血清稳定性实验第73页
    4.3 实验结果第73-80页
        4.3.1 TxIA与TxID芋螺毒素异构体及非酰胺化突变体合成第73-74页
        4.3.2 TxIA异构体及非酰胺化突变体活性鉴定第74-76页
        4.3.3 圆二色谱(CD)分析TxIA三种异构体二级结构第76页
        4.3.4 还原环境稳定性实验第76-78页
        4.3.5 TxID还原环境稳定性实验第78-79页
        4.3.6 TxID血清环境稳定性实验第79-80页
    4.4 讨论第80-83页
第五章 总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2页
缩略语表第92-93页
附录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橡胶树白粉菌侵染生理响应及相关抗性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下一篇:番木瓜种子提取物异硫氰酸苄酯对肝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