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可燃固体废弃物控氧热转化机理及试验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5-33页
    1.1 前言第15-17页
    1.2 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现状第17-21页
        1.2.1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第17页
        1.2.2 我国固体废弃物的产量第17-18页
        1.2.3 国内可燃固体废弃物的特点第18-19页
        1.2.4 国内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式第19-21页
    1.3 传统可燃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及存在的问题第21-26页
        1.3.1 传统可燃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第21-24页
        1.3.2 直接焚烧技术存在的问题第24-26页
    1.4 新型控氧热处置技术及研究现状第26-30页
        1.4.1 控氧热处置技术优势第26页
        1.4.2 控氧热转化研究现状第26-30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0-33页
2 复杂组分废弃物热转化交互影响的动力学表征第33-55页
    2.1 样品、方法和测试条件第33-35页
        2.1.1 测试样品第33-35页
        2.1.2 测试方法和条件第35页
    2.2 典型固体废弃物的热化学反应特性第35-43页
        2.2.1 典型固体废弃物的热解特性第35-39页
        2.2.2 典型固体废弃物的燃烧特性第39-42页
        2.2.3 典型固体废弃物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第42-43页
    2.3 RDF热解过程中基元组分交互影响的动力学定量表征第43-53页
        2.3.1 模型的提出第44-46页
        2.3.2 结果和讨论第46-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3 单组份颗粒热转化动力学模型第55-83页
    3.1 管式固定床控氧热转化反应器第55-56页
    3.2 氧浓度对热转化特性的影响第56-61页
        3.2.1 氧浓度对温度分布和失重速率影响的研究第57-60页
        3.2.2 氧浓度对颗粒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第60-61页
    3.3 热解过程中颗粒收缩模型第61-64页
    3.4 单颗粒固体废弃物热解特性数值模拟第64-82页
        3.4.1 考虑颗粒尺寸的热解模型第65-70页
        3.4.2 结果与讨论第70-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4 U型催化-气化反应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第83-103页
    4.1 试验装置及气化反应机理第83-86页
        4.1.1 U型催化气化反应器的设计第83-85页
        4.1.2 化学反应机理第85-86页
    4.2 单组份固体废弃物的气化催化试验研究第86-95页
        4.2.1 试验物料第86-87页
        4.2.2 试验工况第87-88页
        4.2.3 结果和讨论第88-95页
    4.3 混合生活垃圾气化特性试验研究第95-100页
        4.3.1 试验物料第95-96页
        4.3.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96-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5 固体废弃物控氧热转化中试试验与模拟优化第103-131页
    5.1 0.5MW两段式移动床固体废弃物控氧热转化反应装置第103-105页
    5.2 基于分区气化模型的固体废弃物热转化过程数值模拟第105-116页
        5.2.1 模拟对象第105-106页
        5.2.2 模拟方法第106-108页
        5.2.3 模拟中的简化假设第108-109页
        5.2.4 结果与讨论第109-116页
    5.3 低品质生活垃圾控氧气化+焚烧的试验验证第116-120页
        5.3.1 试验样品分析和试验工况第116-118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118-120页
    5.4 气化过量空气系数变化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第120-128页
        5.4.1 试验物料及工况条件第120-121页
        5.4.2 工况安排及检测项目第121-123页
        5.4.3 结果与讨论第123-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31页
6 全文总结第131-137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131-134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134页
    6.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1页
作者简历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貂阿留申病检测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基于空间避障的电液伺服控制冗余自由度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