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 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2.1 电信和电信业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2 电信业的服务效应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点 | 第12-15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本文框架 | 第13-14页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5-17页 |
2.1.2 服务经济相关理论 | 第17页 |
2.2 电信服务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2.1 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2 电信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3 对前人研究的简评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影响分析 | 第21-29页 |
3.1 中国电信业总体发展状况 | 第21-25页 |
3.1.1 电信业规模分析 | 第21-22页 |
3.1.2 电信业结构分析 | 第22-25页 |
3.2 电信业对生产的服务状况 | 第25-26页 |
3.3 电信业对消费的服务状况 | 第26-29页 |
第四章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测算 | 第29-50页 |
4.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9-32页 |
4.1.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29页 |
4.1.2 投入产出表及其平衡关系 | 第29-30页 |
4.1.3 投入产出基本参数及其经济含义 | 第30-32页 |
4.2 对Ghosh模型的介绍及改进 | 第32-41页 |
4.2.1 供给模型 | 第32-33页 |
4.2.2 产业服务效应的测算方法 | 第33-35页 |
4.2.3 对传统模型的改进 | 第35-41页 |
4.3 测算结果 | 第41-50页 |
4.3.1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服务效应分析 | 第41-48页 |
4.3.2 电信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服务效应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电信业经济影响的仿真预测 | 第50-63页 |
5.1 系统方法介绍 | 第50-53页 |
5.1.1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5.1.2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51-53页 |
5.1.3 系统动力学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53页 |
5.2 建模思路 | 第53-54页 |
5.2.1 建模基本思路 | 第53页 |
5.2.2 系统分析 | 第53-54页 |
5.3 模型设立 | 第54-55页 |
5.3.1 模型因果关系图 | 第54页 |
5.3.2 模型流图 | 第54-55页 |
5.4 仿真控制分析 | 第55-63页 |
5.4.1 仿真说明 | 第55-56页 |
5.4.2 仿真控制分析 | 第56-63页 |
第六章 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3-66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提升电信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政策建议 | 第64页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