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概述 | 第10-17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刑满释放人员 | 第10页 |
2、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 | 第10-11页 |
3、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与相邻概念的区别 | 第11-12页 |
(二) 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社会连带论 | 第12页 |
2、综合治理论 | 第12-13页 |
3、司法整体论 | 第13页 |
4、社会保障论 | 第13-14页 |
5、社会公民权论 | 第14页 |
6、失权与充权理论 | 第14-15页 |
7、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理论 | 第15页 |
(三) 法律制度在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中的特殊价值 | 第15-17页 |
1、使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 第15-16页 |
2、既固定现有的工作方式又指引新的工作方向 | 第16页 |
3、有助于降低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运营成本 | 第16页 |
4、实现国家对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宏观调控 | 第16-17页 |
二、国外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法律制度评析 | 第17-26页 |
(一) 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的世界性发展 | 第17-19页 |
1、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在全世界获得了普遍发展 | 第17-18页 |
2、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实现了国际合作 | 第18-19页 |
(二) 国外典型国家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评析 | 第19-24页 |
1、日本更生保护法律制度评析 | 第19-21页 |
2、美国“中途之家”法律制度评析 | 第21-24页 |
(三) 国外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的借鉴价值 | 第24-26页 |
1、形成了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社会保护的法理体系 | 第24-25页 |
2、形成了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社会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25-26页 |
3、形成了官民互动的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机制 | 第26页 |
三、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法律制度 | 第26-30页 |
(一) 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法律依据 | 第26-28页 |
1、宪法依据 | 第26-27页 |
2、法律依据 | 第27页 |
3、法规依据 | 第27-28页 |
(二) 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 | 第28-29页 |
1、保护对象限于特定的刑满释放人员 | 第28页 |
2、保护主体含执政党、各级政府及人民团体 | 第28-29页 |
3、保护措施以事后安置帮教为主 | 第29页 |
(三) 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 | 第29-30页 |
1、开始借鉴国外刑满释放人员的成功模式 | 第29-30页 |
2、保护工作开始以市场为导向 | 第30页 |
3、政府介入方式从直接插手向宏观调控转变 | 第30页 |
四、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0-40页 |
(一) 完善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立法工作 | 第31-33页 |
1、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2、完善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立法的可行性 | 第31-32页 |
3、完善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立法的具体举措 | 第32-33页 |
(二) 在法律规定中增加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措施 | 第33-35页 |
1、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2、在法律法规中增加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3、建议在法律法规中增加的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的具体举措 | 第34-35页 |
(三) 依法鼓励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 | 第35-37页 |
1、我国现行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依法鼓励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意义 | 第36页 |
3、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具体操作 | 第36-37页 |
(四)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前科消灭法律制度 | 第37-40页 |
1、我国现行前科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2、建立我国适用于所有人的前科消灭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38页 |
3、符合我国国情的前科消灭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