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导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23页
        1.1.1 基于生态经济发展第12-16页
        1.1.2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第16-23页
    1.2 研究思路第23-27页
        1.2.1 以“水生态环境为中心”为理念第23页
        1.2.2 以“水生态环境尺度及水环境背景值”为研究基础第23-24页
        1.2.3 以水生态环境法益为主线贯穿整个法治体系第24-25页
        1.2.4 以构建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刑事法治体系为研究目标第25-27页
    1.3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4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5 研究创新第29-31页
        1.5.1 水生态环境尺度引入法治体系第29页
        1.5.2 水环境背景值量化刑罚标准第29-30页
        1.5.3 运用“法治体系思维”协同推进第30-31页
第2章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之关注前提第31-50页
    2.1 水生态环境概述第31-34页
        2.1.1 水生态环境的概念第31-33页
        2.1.2 水生态环境的特征第33-34页
    2.2 水生态环境犯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第34-37页
        2.2.1 水生态环境犯罪的概念第34-36页
        2.2.2 水生态环境犯罪的构成特征第36-37页
    2.3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第37-50页
        2.3.1 水生态环境刑事法治体系理论基础与构成要素第37-42页
        2.3.2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的问题与出路第42-50页
第3章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之科学立法第50-87页
    3.1 水生态环境犯罪法律关注程度亟待加强第50-55页
        3.1.1 水生态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第50-52页
        3.1.2 水生态环境犯罪法律关注程度亟待加强第52-55页
    3.2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科学立法之基础第55-57页
        3.2.1 水生态环境尺度第55-56页
        3.2.2 科学立法之尺度基础第56-57页
    3.3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科学立法之依据第57-62页
        3.3.1 水环境背景值第57-58页
        3.3.2 科学立法之依据第58-62页
    3.4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科学立法之主线第62-67页
        3.4.1 水生态环境法益第62-64页
        3.4.2 科学立法之主线第64-67页
    3.5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科学立法之理念第67-72页
        3.5.1 水生态环境立法理念第67-70页
        3.5.2 科学立法之理念第70-72页
    3.6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科学立法之模式第72-79页
        3.6.1 水生态环境立法模式第72-77页
        3.6.2 科学立法之模式第77-79页
    3.7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科学立法之刑罚适用第79-87页
        3.7.1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罚第79-83页
        3.7.2 科学立法之刑罚适用第83-87页
第4章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之司法完善第87-126页
    4.1 评析《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7-95页
        4.1.1 刑事司法解释的积极作用第88-89页
        4.1.2 刑事案件的评析第89-92页
        4.1.3 刑事司法解释的不足第92-93页
        4.1.4 刑事司法解释的完善第93-94页
        4.1.5 水生态环境科学标准引入刑事司法解释第94-95页
    4.2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衔接问题及完善第95-105页
        4.2.1 水生态环境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之间衔接问题第95-101页
        4.2.2 完善建议第101-105页
    4.3 水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及完善第105-111页
        4.3.1 水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第105-110页
        4.3.2 完善建议第110-111页
    4.4 水生态环境犯罪立案标准与司法解释衔接问题及完善第111-115页
        4.4.1 水生态环境犯罪立案标准与司法解释衔接问题第111-113页
        4.4.2 完善建议第113-115页
    4.5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构建第115-126页
        4.5.1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公益诉讼形势第115-116页
        4.5.2 制度构建第116-126页
第5章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之监督保障第126-155页
    5.1 水生态环境犯罪治理严密的法治监督第127-139页
        5.1.1 水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第128-133页
        5.1.2 水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监督第133-139页
    5.2 水生态环境犯罪治理有力的法治保障第139-155页
        5.2.1 水生态环境犯罪治理需破解的保障难题第140-141页
        5.2.2 水生态环境犯罪治理有力的法治保障机制第141-143页
        5.2.3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队伍专职化第143-155页
第6章 水生态环境犯罪刑事法治体系之实践检视第155-169页
    6.1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现状第155-161页
    6.2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之立法体系构建第161-163页
        6.2.1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法治理念的创新第161-162页
        6.2.2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立法的基本思路第162页
        6.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第162-163页
    6.3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之司法体系构建第163-164页
        6.3.1 鄱阳湖环境警察建设第163-164页
        6.3.2 鄱阳湖环境法庭建设第164页
    6.4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之监督保障体系构建第164-169页
        6.4.1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犯罪治理需破解的保障难题第164-165页
        6.4.2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犯罪治理有力的法治保障机制第165-168页
        6.4.3 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人才专业化的作用第168-16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9-173页
    7.1 结论第169-170页
    7.2 展望第170-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芳香多羧酸构筑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白芨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