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串联磁路式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 | 第15-16页 |
1.2.2 并联磁路式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 | 第16-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新型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原理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3-27页 |
2.2.1 双定子电机的磁场 | 第24页 |
2.2.2 双定子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2.2.3 双定子电机的优点 | 第26-27页 |
2.3 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特性分析 | 第27-31页 |
2.3.1 双定子电机的磁链与反电势 | 第27-29页 |
2.3.2 双定子电机的气隙磁密 | 第29页 |
2.3.3 双定子电机的转矩 | 第29-30页 |
2.3.4 双定子电机的齿槽转矩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新型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模式与弱磁性能 | 第32-47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典型工作模式分析 | 第32-40页 |
3.2.1 轴向定子弱磁 | 第32-35页 |
3.2.2 径向定子弱磁 | 第35-38页 |
3.2.3 径、轴向定子均输出转矩 | 第38-40页 |
3.3 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性能 | 第40-46页 |
3.3.1 双定子电机的径、轴向磁通 | 第40-42页 |
3.3.2 双定子电机在模式一的弱磁性能 | 第42-44页 |
3.3.3 双定子电机在模式二的弱磁性能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新型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弱磁控制原理 | 第47-52页 |
4.2.1 i_d=F0控制 | 第50页 |
4.2.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 第50-51页 |
4.2.3 弱磁控制 | 第51页 |
4.2.4 最大功率输出控制 | 第51-52页 |
4.3 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运动方程 | 第52-58页 |
4.3.1 坐标变换 | 第52-53页 |
4.3.2 双定子电机的转矩方程 | 第53-55页 |
4.3.3 双定子电机的等效参数 | 第55-58页 |
4.4 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 第58-62页 |
4.4.1 双定子电机三种模式下的速度 | 第58-60页 |
4.4.2 双定子电机的闭环控制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新型双定子混合励磁永磁同步电机的样机实验 | 第63-71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样机实验系统 | 第63-66页 |
5.2.1 样机结构与参数 | 第63-64页 |
5.2.2 实验驱动模块 | 第64-65页 |
5.2.3 实验系统 | 第65-66页 |
5.3 样机实验结果 | 第66-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1-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