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1.3.1 倾销的定义 | 第15-17页 |
1.3.2 反倾销的定义 | 第17-18页 |
1.3.3 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条件 | 第18页 |
1.3.4 反倾销的程序 | 第18-19页 |
1.4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25页 |
2.1 对反倾销动因的研究 | 第22-24页 |
2.1.1 汇率因素 | 第22页 |
2.1.2 经济因素 | 第22-23页 |
2.1.3 政治因素 | 第23-24页 |
2.2 对反倾销影响的研究 | 第24-25页 |
第3章 中国发起与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情况及特征 | 第25-35页 |
3.1 当代世界反倾销的总体特征 | 第25-28页 |
3.1.1 数量变化周期性波动 | 第25-26页 |
3.1.2 产品集中在贱金属、化工产业 | 第26-27页 |
3.1.3 发展中国家(地区)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 第27-28页 |
3.2 我国反倾销发起调查与被调查的特点 | 第28-32页 |
3.2.1 发起数量下降但遭受调查数量攀升 | 第28-30页 |
3.2.2 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与经济地位严重不符 | 第30-31页 |
3.2.3 产业集中于贱金属与化学工业 | 第31页 |
3.2.4 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华反倾销增加且我国反倾销调查对象集中 | 第31-32页 |
3.3 反倾销调查的强度指标状况 | 第32-35页 |
第4章 中国遭受美国反倾销调查原因的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4.1 分析及假定 | 第35-38页 |
4.1.1 美国国内经济情况 | 第35-36页 |
4.1.2 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 第36页 |
4.1.3 中美两国的贸易情况 | 第36-37页 |
4.1.4 中国的报复能力 | 第37-38页 |
4.1.5 中国的国际地位 | 第38页 |
4.2 模型选定与数据说明 | 第38-44页 |
4.2.1 模型选定 | 第38-39页 |
4.2.2 数据说明 | 第39-40页 |
4.2.3 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4.2.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5章 应对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反倾销的影响 | 第44-46页 |
5.1.1 反倾销的示范效应 | 第44-45页 |
5.1.2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 第45页 |
5.1.3 连锁反应保护效应 | 第45-46页 |
5.2 政府应对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5.3 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 第47页 |
5.4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