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66页 |
1.1 抗肿瘤药物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1.2 c-Met酪氨酸激酶概述 | 第18-22页 |
1.2.1 MET结构和HGF结构 | 第18-19页 |
1.2.2 HGF/MET信号通路 | 第19-21页 |
1.2.3 MET蛋白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功能 | 第21-22页 |
1.3 c-Met酪氨酸激酶与肿瘤 | 第22-24页 |
1.3.1 MET/HGF信号上调 | 第22-23页 |
1.3.2 MET与肿瘤治疗的耐药性 | 第23-24页 |
1.4 c-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24-39页 |
1.4.1 Type Ⅰ抑制剂 | 第25-31页 |
1.4.2 Type Ⅱ抑制剂 | 第31-39页 |
1.5 PLKs激酶概述 | 第39-42页 |
1.5.1 PLK1激酶结构 | 第40-41页 |
1.5.2 PLK1激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41-42页 |
1.6 PLK1激酶与肿瘤 | 第42-43页 |
1.7 PLK1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43-52页 |
1.7.1 Type Ⅰ抑制剂 | 第43-50页 |
1.7.2 Type Ⅱ抑制剂 | 第50页 |
1.7.3 PLK1-PBD型抑制剂 | 第50-52页 |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1.8.1 基于c-Met靶点的抗肿瘤研究 | 第52-53页 |
1.8.2 基于PLK1靶点的抗肿瘤研究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第二章 新型c-Met抑制剂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66-102页 |
2.1 基于Cabozantinib侧链结构化合物(A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66-70页 |
2.1.1 A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66-68页 |
2.1.2 A类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68-69页 |
2.1.3 A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69-70页 |
2.2 基于Cabozantinib母核结构化合物(B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70-73页 |
2.2.1 B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70-71页 |
2.2.2 B类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71-72页 |
2.2.3 B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72-73页 |
2.3 基于SIPI7100化合物(C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73-80页 |
2.3.1 C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73-74页 |
2.3.2 C类化合物与c-Met的相互作用模式 | 第74-75页 |
2.3.3 C类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75-79页 |
2.3.4 C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79-80页 |
2.4 氮杂卓类化合物(D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80-85页 |
2.4.1 D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80-81页 |
2.4.2 D类化合物与c-Met的相互作用模式 | 第81-82页 |
2.4.3 D类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82-84页 |
2.4.4 D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84-85页 |
2.5 优选化合物SIPI7067和SIPI7228成药性评价 | 第85-99页 |
2.5.1 化合物SIPI7067和SIPI7228对正常细胞的作用 | 第86页 |
2.5.2 化合物SIPI7067和SIPI7228急性毒性实验 | 第86-87页 |
2.5.3 化合物SIPI7067和SIPI7228药代特性研究 | 第87-91页 |
2.5.4 化合物SIPI7067和SIPI7228对hERG钾通道影响研究 | 第91-92页 |
2.5.5 化合物SIPI7067和SIPI7228对裸鼠移植瘤疗效评价 | 第92-9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三章 新型PLK1抑制剂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102-120页 |
3.1 基于Volasertib结构化合物(Ⅰ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102-107页 |
3.1.1 Ⅰ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102-103页 |
3.1.2 Ⅰ类化合物与PLK1的作用模式 | 第103-104页 |
3.1.3 Ⅰ类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104-106页 |
3.1.4 Ⅰ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106-107页 |
3.2 基于SIPI7475化合物(Ⅱ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107-110页 |
3.2.1 Ⅱ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107-108页 |
3.2.2 Ⅱ类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108-110页 |
3.2.3 Ⅱ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110页 |
3.3 基于SBE-13 化合物(Ⅲ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110-114页 |
3.3.1 Ⅲ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110-112页 |
3.3.2 Ⅲ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第112-114页 |
3.3.3 Ⅲ类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114页 |
3.4 氨基嘧啶类化合物(Ⅳ类)的设计、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114-118页 |
3.4.1 Ⅳ类化合物设计思想 | 第114-115页 |
3.4.2 Ⅳ类化合物体外抑酶活性 | 第115-117页 |
3.4.3 Ⅳ类化合物的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117-11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新化合物的合成及化学研究 | 第120-150页 |
4.1 A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20-124页 |
4.1.1 A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20-121页 |
4.1.2 A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21-124页 |
4.2 B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24-127页 |
4.2.1 B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25页 |
4.2.2 B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25-127页 |
4.3 C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27-134页 |
4.3.1 C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28-129页 |
4.3.2 C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29-134页 |
4.4 D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34-139页 |
4.4.1 D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35页 |
4.4.2 D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35-139页 |
4.5 Ⅰ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39-141页 |
4.5.1 Ⅰ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39-140页 |
4.5.2 Ⅰ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40-141页 |
4.6 Ⅱ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41-142页 |
4.7 Ⅲ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42-145页 |
4.7.1 Ⅲ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43-144页 |
4.7.2 Ⅲ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44-145页 |
4.8 Ⅳ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45-147页 |
4.8.1 Ⅳ类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145页 |
4.8.2 Ⅳ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研究 | 第145-14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全文总结 | 第150-154页 |
创新性分析 | 第154-156页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第156-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申请 | 第158-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附录 | 第164-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