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1 学校社会工作 | 第13页 |
2.1.2 厌学 | 第13-14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2.1 高校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2 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3 学校社会工作对高校厌学问题的介入和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3 高职生厌学问题介入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2.3.1 ABC人格理论 | 第17-18页 |
2.3.2 增能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江西省D学院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9-25页 |
3.1 江西省D学院学校概况及问卷设计 | 第19-20页 |
3.1.1 研究对象地点介绍 | 第19页 |
3.1.2 样本的选取 | 第19-20页 |
3.1.3 问卷的设计 | 第20页 |
3.2 江西省D学院学生厌学问题调查分析 | 第20-23页 |
3.2.1 学生厌学个体方面影响 | 第21页 |
3.2.2 学生厌学家庭方面影响 | 第21-22页 |
3.2.3 学生厌学学校方面影响 | 第22-23页 |
3.3 江西省D学院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3.3.1 学生个体对厌学原因影响 | 第23页 |
3.3.2 朋辈群体对学生厌学原因影响 | 第23-24页 |
3.3.3 家庭对学生厌学原因影响 | 第24页 |
3.3.4 学校对学生厌学原因影响 | 第24-25页 |
第4章 社工介入矫正个案厌学问题 | 第25-37页 |
4.1 介入前案主的厌学行为表现 | 第25-26页 |
4.1.1 案主基本资料 | 第25页 |
4.1.2 案主在家庭中的表现 | 第25-26页 |
4.1.3 案主在学校中的表现 | 第26页 |
4.1.4 社工对案主厌学问题分析 | 第26页 |
4.2 接案 | 第26页 |
4.3 预估 | 第26-27页 |
4.3.1 案主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4.3.2 案主需求 | 第27页 |
4.4 确定目标与制订计划 | 第27-29页 |
4.4.1 计划目标 | 第27-28页 |
4.4.2 服务模式 | 第28页 |
4.4.3 服务计划 | 第28-29页 |
4.5 实施服务干预过程 | 第29-35页 |
4.5.1 建立专业关系 | 第29-30页 |
4.5.2 初次面谈 | 第30-31页 |
4.5.3 第二次面谈辅导 | 第31-34页 |
4.5.4 第三次面谈辅导 | 第34-35页 |
4.6 评估和结案 | 第35-37页 |
4.6.1 评估 | 第35页 |
4.6.2 结案 | 第35-37页 |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 第37-40页 |
5.1 总结 | 第37-38页 |
5.2 反思 | 第38-39页 |
5.2.1 高职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能力和信心 | 第38页 |
5.2.2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厌学问题 | 第38-39页 |
5.2.3 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 第39页 |
5.3 建议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附录一:江西省D学院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第42-45页 |
附录二:学习意愿量表的调查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