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30页 |
1.1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 | 第13-16页 |
1.1.1 水稻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 | 第13页 |
1.1.2 现阶段水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3-15页 |
1.1.3 改变水稻种植模式提高水稻总产 | 第15-16页 |
1.2 直播稻在我国的发展 | 第16-22页 |
1.2.1 直播稻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1.2.2 直播水稻的优点 | 第17-18页 |
1.2.3 直播水稻的推广现状 | 第18-19页 |
1.2.4 直播稻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限制因素 | 第19-21页 |
1.2.5 不同的直播方式和各自的特点 | 第21-22页 |
1.3 旱直播水稻的相关研究 | 第22-29页 |
1.3.1 旱直播水稻的优点概述 | 第22页 |
1.3.2 合理的群体结构和功能对水稻高产的重要性 | 第22-24页 |
1.3.3 旱直播水稻的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研究 | 第24-25页 |
1.3.4 稻米品质与稻米中潜在毒性元素含量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1.3.5 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1.3.6 旱直播水稻的品种适应性与旱直播适宜性状的研究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2.3 田间管理 | 第31页 |
2.4 取样与样品处理 | 第31-36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79页 |
3.1 水稻生长季内的气象条件 | 第36-38页 |
3.2 不同种植模式对供试水稻品种物候期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群体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39-44页 |
3.3.1 不同种植模式对不同时期水稻株高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不同种植模式对不同时期水稻分蘖数/穗数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3 不同种植模式对不同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不同种植模式对不同时期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冠层功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3.5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后功能叶片和根系的衰老以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8-54页 |
3.5.1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后干物质合成和籽粒重量的影响 | 第48-52页 |
3.5.2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后功能叶片SPAD值变化的影响 | 第52页 |
3.5.3 不同种植模式对花后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52-54页 |
3.6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54-58页 |
3.7 不同种植模式对耗水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58-61页 |
3.8 不同种植模式对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3.9 不同种植模式对常规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63-64页 |
3.10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米RVA谱特征的影响 | 第64-69页 |
3.11 不同种植模式对精米中潜在毒性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9-75页 |
3.12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75-79页 |
4 讨论 | 第79-97页 |
4.1 旱播水管(DSF)模式替代移栽水管(TFR)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79-90页 |
4.1.1 从产量角度分析旱播水管(DSF)替代移栽水管(TFR)模式的可行性 | 第79-82页 |
4.1.2 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分析旱播水管(DSF)替代移栽水管(TFR)模式的可行性 | 第82-87页 |
4.1.3 从稻米品质的角度分析旱播水管(DSF)替代移栽水管(TFR)模式的可行性 | 第87-89页 |
4.1.4 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分析旱播水管(DSF)替代移栽水管(TFR)模式的可行性 | 第89-90页 |
4.2 旱播旱管(DSA)模式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90-93页 |
4.2.1 旱播旱管(DSA)模式与移栽水管(TFR)模式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 第90-92页 |
4.2.2 旱播旱管(DSA)模式的产量评价 | 第92页 |
4.2.3 旱播旱管(DSA)模式应用的意义 | 第92-93页 |
4.3 供试品种间基因型差异分析以及适宜旱直播的品种选择 | 第93-97页 |
5 总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