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NO_x的危害和生成机理 | 第9-12页 |
1.2.1 NO的危害及生成机理 | 第10-11页 |
1.2.2 NO_2的危害及生成原理 | 第11-12页 |
1.3 排放法规 | 第12-13页 |
1.4 柴油机NO_x后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 第19-26页 |
2.1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 第19-20页 |
2.2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 | 第20-21页 |
2.2.1 多相反应 | 第20页 |
2.2.2 催化反应与非催化反应 | 第20-21页 |
2.3 经典表面反应模型 | 第21-23页 |
2.3.1 Langmuir-Hinshlwood机理 | 第21-22页 |
2.3.2 Eley-Rideal机理 | 第22-23页 |
2.4 计算模型 | 第23-25页 |
2.4.1 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23-24页 |
2.4.2 活塞流反应器模型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铂表面NO/H_2反应体系 | 第26-45页 |
3.1 反应机理 | 第27-31页 |
3.2 反应器模型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3.3.1 模型验证与分析 | 第31-32页 |
3.3.2 生成物选择性分析 | 第32-37页 |
3.3.3 NH_3的生成 | 第37-41页 |
3.3.4 N_2O的生成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铂表面NO/CO反应体系 | 第45-55页 |
4.1 反应机理 | 第45-47页 |
4.2 反应器模型参数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4.3.1 模型验证与分析 | 第48-52页 |
4.3.2 CO自抑制效应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