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下方生长物视频监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输电线路线下生长物超限的影响分析 | 第11-14页 |
1.2.1 线下生长物超限的影响分析 | 第11-12页 |
1.2.2 输电线路与生长物间安全距离规定 | 第12-14页 |
1.3 线下生长物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生长物监测技术 | 第14-15页 |
1.3.2 生长物监测数学模型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计算机视觉技术 | 第17-29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摄像机标定 | 第17-24页 |
2.2.1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18-21页 |
2.2.2 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21页 |
2.2.3 zhang标定法原理 | 第21-24页 |
2.3 图像匹配 | 第24-26页 |
2.3.1 基于灰度的图像匹配方法 | 第24-26页 |
2.3.2 基于特征的图像匹配方法 | 第26页 |
2.3.3 基于解释的图像匹配方法 | 第26页 |
2.4 双目视觉测量 | 第26-27页 |
2.5 曲线拟合 | 第27-28页 |
2.5.1 曲线拟合原理 | 第27-28页 |
2.5.2 曲线相似性判定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输电线路摄像头标定 | 第29-35页 |
3.1 输电线路摄像头参数标定 | 第29-30页 |
3.2 摄像头标定实验 | 第30-34页 |
3.2.1 参数标定实验 | 第31-32页 |
3.2.2 外参数标定实验 | 第32-33页 |
3.2.3 标定精度分析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输电线路间隔棒定位算法研究 | 第35-47页 |
4.1 间隔棒匹配定位方法概述 | 第35-36页 |
4.2 目标区域定位算法 | 第36-39页 |
4.2.1 梯度方向场原理 | 第36-37页 |
4.2.2 目标区域定位算法原理与步骤 | 第37-38页 |
4.2.3 目标区域定位算法效果分析 | 第38-39页 |
4.3 基于方向场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 | 第39-42页 |
4.3.1 归一化相关匹配原理 | 第39页 |
4.3.2 直方图匹配原理 | 第39-40页 |
4.3.3 基于方向场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 | 第40-41页 |
4.3.4 基于方向场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效果 | 第41-42页 |
4.4 基于方向场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4.4.1 算法鲁棒性分析 | 第42-43页 |
4.4.2 算法耗时分析 | 第43-44页 |
4.4.3 算法定位准确度分析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输电线路下方生长物监测系统设计 | 第47-68页 |
5.1 线下生长物监测系统整体结构 | 第47页 |
5.2 输电导线拟合还原 | 第47-54页 |
5.2.1 多项式拟合模型 | 第48-51页 |
5.2.2 架空曲线拟合模型 | 第51-52页 |
5.2.3 曲线拟合相似性判定 | 第52-53页 |
5.2.4 输电导线拟合实验 | 第53-54页 |
5.3 输电线路间隔棒三维信息还原 | 第54-56页 |
5.3.1 三维重建的一般方法 | 第54-55页 |
5.3.2 输电线路间隔棒三维信息还原 | 第55-56页 |
5.4 实验室环境下线下生长物监测实现 | 第56-63页 |
5.4.1 输电线路最低点曲线拟合 | 第56-57页 |
5.4.2 输电线路安全范围数学模型 | 第57-62页 |
5.4.3 输电线路下方生长物监测实现 | 第62-63页 |
5.5 输电线路下方生长物监测实验效果 | 第63-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