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大学校园规划布局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大学校园空间营造 | 第11-12页 |
1.2.3 关于大学校园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12页 |
1.2.4 关于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评价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演变历程研究 | 第15-21页 |
2.1 国外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演变历程 | 第15-17页 |
2.1.1 静思场所:修道院校园 | 第15页 |
2.1.2 民主自由:开放式校园 | 第15-16页 |
2.1.3 边际疏散:城郊互动校园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演变历程 | 第17-21页 |
2.2.1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书院 | 第17页 |
2.2.2 中西合璧:近代洋务学堂 | 第17-18页 |
2.2.3 民主萌芽: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 | 第18-19页 |
2.2.4 苏联模式——建国后的大学校园 | 第19页 |
2.2.5 多元更新——现代大学园区 | 第19-21页 |
3 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的空间实体 | 第21-44页 |
3.1 山水格局 | 第21-29页 |
3.1.1 “山”与“校园” | 第21-25页 |
3.1.2 “水”与“校园” | 第25-29页 |
3.2 交通路网 | 第29-33页 |
3.2.1 路网构成体系 | 第29-30页 |
3.2.2 路网布局模式 | 第30-32页 |
3.2.3 道路景观形态 | 第32-33页 |
3.3 园林绿地 | 第33-42页 |
3.3.1 地形景观 | 第34-35页 |
3.3.2 亲水景观 | 第35-38页 |
3.3.3 植物景观 | 第38-42页 |
3.4 景观小品 | 第42-44页 |
3.4.1 焦点式布局 | 第42页 |
3.4.2 自由式布局 | 第42-43页 |
3.4.3 边界式布局 | 第43-44页 |
4 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的空间结构 | 第44-68页 |
4.1 空间结构的要素 | 第44页 |
4.2 核心 | 第44-48页 |
4.2.1 核心的形态 | 第45-46页 |
4.2.2 核心的秩序 | 第46-48页 |
4.3 轴线 | 第48-52页 |
4.3.1 线型 | 第48-49页 |
4.3.2 树型 | 第49页 |
4.3.3 网型 | 第49-52页 |
4.4 界面 | 第52-58页 |
4.4.1 概述 | 第52-53页 |
4.4.2 底界面 | 第53-55页 |
4.4.3 侧界面 | 第55-56页 |
4.4.4 顶界面 | 第56-58页 |
4.5 表皮 | 第58-68页 |
4.5.1 表皮释义 | 第58页 |
4.5.2 硬质表皮 | 第58-62页 |
4.5.3 软质表皮 | 第62-65页 |
4.5.4 表皮融合 | 第65-68页 |
5 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案例 | 第68-78页 |
5.1 生态自然: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校园景观设计 | 第68-72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68页 |
5.1.2 自然的功能布局 | 第68-70页 |
5.1.3 自然的景观风格 | 第70-71页 |
5.1.4 自然的种植设计 | 第71-72页 |
5.2 乡土情结: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景观设计 | 第72-78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72-73页 |
5.2.2 界面中的乡情 | 第73-74页 |
5.2.3 表皮中的乡情 | 第74-78页 |
6.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