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茭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生产技术规程制定
| 致谢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1 我国茭白栽培历史 | 第12-14页 |
| 1.1 古籍关于菰的记载 | 第12-13页 |
| 1.2 茭儿菜 | 第13页 |
| 1.3 茭白 | 第13-14页 |
| 2 浙江茭白产业概述 | 第14-18页 |
| 2.1 浙江省栽培的茭白种类与品种 | 第14-15页 |
| 2.2 浙江省茭白栽培方式及其特点 | 第15-17页 |
| 2.3 浙江省茭白的地位与作用 | 第17页 |
| 2.4 浙江省茭白产业特点 | 第17-18页 |
| 2.4.1 基地规模化、栽培模式化、品种多样化 | 第17页 |
| 2.4.2 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 | 第17页 |
| 2.4.3 质量意识强 | 第17-18页 |
| 2.4.4 产业化水平高 | 第18页 |
| 3 茭白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国内外茭白有关标准的比对 | 第18-21页 |
| 3.1 茭白质量安全内涵 | 第18-19页 |
| 3.2 中国的茭白标准 | 第19-20页 |
| 3.3 国外茭白标准 | 第20页 |
| 3.4 茭白质量安全限量标准 | 第20-21页 |
| 4 茭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意义 | 第21-23页 |
| 4.1 风险评估 | 第21页 |
| 4.2 茭白质量安全隐患分析 | 第21-22页 |
| 4.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第2章 浙江茭白质量安全的产地调研 | 第23-28页 |
| 1 生产调研 | 第23-24页 |
| 2 验证 | 第24页 |
| 2.1 验证样品采集 | 第24页 |
| 2.2 验证参数及方法 | 第24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3.1 测试结果 | 第24-25页 |
| 3.2 二氧化硫 | 第25-26页 |
| 3.3 农药 | 第26-27页 |
| 3.4 重金属 | 第27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1 茭白质量安全情况 | 第27页 |
| 4.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27-28页 |
| 第3章 茭白重金属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 第28-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28-29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1.2.1 试验地点 | 第29页 |
| 1.2.2 试验处理 | 第29页 |
| 1.2.3 栽培管理 | 第29-30页 |
| 1.2.4 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30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2.1 盆栽茭白重金属吸收积累规律 | 第30页 |
| 2.2 茭白重金属吸收积累规律验证 | 第30-31页 |
| 3 结论 | 第31-32页 |
| 第4章 茭白主要风险因子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第32-38页 |
| 1 二氧化硫和矮壮素的毒理数据 | 第32页 |
| 1.1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 | 第32页 |
| 1.2 矮壮素 | 第32页 |
| 2 评估方法 | 第32-33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 3.1 茭白中二氧化硫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第33页 |
| 3.2 茭白中矮壮素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第33-37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5章 茭白质量安全隐患分析与生产技术规程制定 | 第38-45页 |
| 一、茭白质量安全隐患分析 | 第38页 |
| 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制定 | 第38-45页 |
| 1 范围 | 第39页 |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39页 |
| 3 术语和定义 | 第39-40页 |
| 4 产地环境 | 第40页 |
| 5 品种选择 | 第40页 |
| 6 育苗 | 第40-41页 |
| 7 大田准备 | 第41页 |
| 8 定植 | 第41页 |
| 9 田间管理 | 第41-43页 |
| 10 有害生物防治 | 第43-44页 |
| 11 采收 | 第44页 |
| 12 分级包装 | 第44页 |
| 13 贮藏 | 第44页 |
| 14 质量安全要求 | 第44页 |
| 15 生产档案 | 第44-45页 |
| 附录A 全国茭白种植区分类 | 第45-46页 |
| 附录B 茭白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就读农业推广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