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推出国债期货的意义 | 第7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特色 | 第9-10页 |
第2章 国债期货概述 | 第10-20页 |
2.1 我国国债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2.1.1 我国国债的种类 | 第10-11页 |
2.1.2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交易市场分类 | 第11页 |
2.1.3 国债的交易方式 | 第11页 |
2.1.4 二级市场交易主体 | 第11-12页 |
2.2 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 第12-13页 |
2.2.1 国债期货试点历史简介 | 第12页 |
2.2.2 国债期货试点带来的反思 | 第12-13页 |
2.3 新版中金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合约及交易机制介绍 | 第13-16页 |
2.3.1 合约介绍 | 第13-16页 |
2.3.2 国债期货主要风险管理制度设计 | 第16页 |
2.4 国债期货定价的基础 | 第16-18页 |
2.4.1 转换因子的意义与计算 | 第16页 |
2.4.2 最便宜可交割券、基差、隐含回购率的定义和公式 | 第16-17页 |
2.4.3 国债期货的理论价格 | 第17-18页 |
2.5 国债期货的其他应用介绍 | 第18-20页 |
2.5.1 套期保值策略 | 第18-19页 |
2.5.2 组合久期管理 | 第19页 |
2.5.3 投机交易 | 第19-20页 |
第3章 套利交易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3.1 套利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3.1.1 套利交易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3.1.2 套利交易的功能 | 第20页 |
3.1.3 基差套利 | 第20-21页 |
3.1.4 跨期套利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2.1 期现套利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2.2 跨期套利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3 交易成本 | 第22-23页 |
3.3.1 国债期货期现套利的交易成本 | 第23页 |
3.3.2 国债期货跨期套利的交易成本 | 第23页 |
3.4 国债 ETF 套利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第4章 国债期货套利交易实证分析 | 第25-34页 |
4.1 期货与现货的相关性研究 | 第25-26页 |
4.2 期现套利(正向)实证检验 | 第26-30页 |
4.3 期现套利(反向)实证检验 | 第30-31页 |
4.4 跨期套利实证检验 | 第31-32页 |
4.5 ETF 套利实证分析 | 第32-34页 |
第5章 国债期货套利交易的风险点及风控措施 | 第34-36页 |
5.1 套利交易的风险点与控制措施 | 第34-36页 |
5.1.1 保证金交易的风险 | 第34页 |
5.1.2 无法及时购买现货的风险 | 第34页 |
5.1.3 中债估值价格偏离的风险 | 第34页 |
5.1.4 跨期套利交易面临的价差持续偏离的风险 | 第34页 |
5.1.5 投资者内部管理不当产生的操作风险 | 第34-35页 |
5.1.6 融资利率变动的风险 | 第35页 |
5.1.7 期货与现货价格走势相关性较差的风险 | 第35-36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36-3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36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件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