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 据以研究的案件 | 第13-15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3-14页 |
(二) 争议焦点 | 第14-15页 |
二、 “常回家看看”之理论考量 | 第15-22页 |
(一) “常回家看看”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 从主体上看,“常回家看看”条款主体具有两面性 | 第16-17页 |
2. 从内容看,“常回家看看”表现形式具有具有多样性 | 第17-18页 |
3. 从适用上看,“常回家看看”条款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适性 | 第18页 |
4. 从性质看,“常回家看看”条款具有权利义务性 | 第18-19页 |
(二) “常回家看看”条款的立法意义 | 第19-22页 |
1. 体现了道德法律技术化 | 第19-20页 |
2. 发挥了法的引导价值 | 第20页 |
3. 传承了民族性文化 | 第20-21页 |
4. 体现了人类共同性 | 第21-22页 |
三、 国外“常回家看看”实现途径及评析 | 第22-26页 |
(一) 国外关于“常回家看看”的实现途径 | 第22-24页 |
1. 美国 | 第22-23页 |
2. 瑞典 | 第23页 |
3. 德国 | 第23页 |
4. 新加坡 | 第23-24页 |
5. 日本 | 第24页 |
(二)“常回家看看”国外实践之评析 | 第24-26页 |
四、 我国“常回家看看”立法之完善 | 第26-40页 |
(一) 我国关于“常回家看看”的立法现状 | 第26-28页 |
(二) “常回家看看”条款所面临的难处 | 第28-30页 |
1. “常回家看看”界定难 | 第28-29页 |
2. “常回家看看”操作难 | 第29页 |
3. “常回家看看”诉讼难 | 第29-30页 |
4. “常回家看看”执行难 | 第30页 |
(三) “常回家看看”条款之完善 | 第30-40页 |
1. 准确界定“常回家看看”的概念 | 第31-33页 |
2. 理性对待“常回家看看”条款的操作可行性 | 第33-36页 |
3. 正确面对“常回家看看”条款的诉讼问题 | 第36-37页 |
4. 宏观把握“常回家看看”条款的执行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