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 2.1 BOT模式的涵义 | 第17页 |
| 2.2 BOT模式的利益相关者 | 第17-19页 |
| 2.3 国内BOT项目的运作基本程序 | 第19-24页 |
| 2.4 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的属性 | 第24-26页 |
| 3 BOT模式在我国城市垃圾发电项目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6-34页 |
| 3.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BOT模式概述 | 第26-27页 |
| 3.2 BOT模式在我国城市垃圾发电产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 3.3 BOT模式在我国城市垃圾发电产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30-34页 |
| 4 常州市武进垃圾发电BOT项目建设运行概况 | 第34-39页 |
| 4.1 项目建设背景 | 第34页 |
| 4.2 项目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34-35页 |
| 4.3 项目招标与建设情况 | 第35-37页 |
| 4.4 项目运行与移交情况 | 第37-39页 |
| 5 常州市武进垃圾发电BOT项目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 5.1 招标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9-40页 |
| 5.2 融资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40-41页 |
| 5.3 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41-42页 |
| 5.4 运营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42-45页 |
| 6 BOT模式在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用的改进建议 | 第45-56页 |
| 6.1 政府角色准确定位 | 第45-46页 |
| 6.2 明确特许经营协议中的争议内容 | 第46-48页 |
| 6.3 规范管理和健全法规 | 第48-49页 |
| 6.4 合理规划项目选址方案 | 第49-50页 |
| 6.5 准确把握招标过程中的关键点 | 第50-51页 |
| 6.6 加强信用管理 | 第51-53页 |
| 6.7 积极培养BOT专业人才 | 第53-54页 |
| 6.8 推广垃圾分类 | 第54-56页 |
| 7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6-59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6-58页 |
|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