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7页 |
第二章 “微博反腐”的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2.1 “微博反腐”的概念与界定 | 第17页 |
2.2 “微博反腐”的国内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2.3 “微博反腐”舆论盛行的原因 | 第20-22页 |
2.3.1 “微博反腐”的时代因素 | 第20-21页 |
2.3.2 “微博反腐”的主体因素 | 第21页 |
2.3.3 “微博反腐”的载体因素 | 第21-22页 |
2.3.4 “微博反腐”的制度因素 | 第22页 |
2.4 “微博反腐”的主要特点 | 第22-27页 |
2.4.1 “微博反腐”的主体:全民参与 | 第23页 |
2.4.2 “微博反腐”的内容:短小精悍 | 第23-24页 |
2.4.3 “微博反腐”的渠道:透明公开 | 第24页 |
2.4.4 “微博反腐”的受众:持续关注 | 第24-25页 |
2.4.5 “微博反腐”的效果:瞬间秒杀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微博反腐”舆论中的议程设置 | 第27-35页 |
3.1 议程设置的理论概述 | 第27-29页 |
3.1.1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3.1.2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特点 | 第28页 |
3.1.3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 第28-29页 |
3.2 “微博反腐”议题的主要来源渠道 | 第29-32页 |
3.2.1 “微博反腐”议题来源一:微博举报 | 第29-31页 |
3.2.2 “微博反腐”议题来源二:微博曝光 | 第31-32页 |
3.3 “微博反腐”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出现的新特点 | 第32-33页 |
3.3.1 议程设置的主体扩展 | 第32页 |
3.3.2 议程设置的时效性增强 | 第32页 |
3.3.3 多种议程的相互融合 | 第32-33页 |
3.4 “微播反腐”舆论中议程设置作用机制的转变 | 第33-35页 |
3.4.1 议程设置者由媒体转向公众 | 第33页 |
3.4.2 “微博反腐”议题削弱了沉默的螺旋 | 第33-34页 |
3.4.3 议程设置的“热点化效应”更加突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雷政富”事件反腐舆论的议程设置分析 | 第35-43页 |
4.1 “雷政富”反腐事件概述 | 第35-36页 |
4.2 该事件议程设置的形成阶段 | 第36-39页 |
4.2.1 议题的关注阶段——形成舆论点 | 第36-37页 |
4.2.2 议题的热议阶段——舆论合力的形成 | 第37-38页 |
4.2.3 议题的动员阶段——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 第38页 |
4.2.4 议题的消解阶段——反腐成功,舆论得到平息 | 第38-39页 |
4.3 该议题引发“蝴蝶效应”的变量 | 第39-43页 |
第五章 规避“微博反腐”议程设置的负面效果 | 第43-49页 |
5.1 “微博反腐”议程设置的负面效果 | 第43-45页 |
5.1.1 易造成“只有微博可以反腐”的刻板印象 | 第43页 |
5.1.2 借用微博平台,公众议程易扩散谣言 | 第43-44页 |
5.1.3 微博主体多、杂、散,易引发不良蝴蝶效应 | 第44-45页 |
5.1.4 微博的开放性易对“腐败官员”打草惊蛇 | 第45页 |
5.2 规避“微博反腐”议程设置负面效果的建议 | 第45-49页 |
5.2.1 多种反腐渠道相互结合 | 第45-46页 |
5.2.2 建立健全“微博反腐”机制 | 第46页 |
5.2.3 加强网民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谣言 | 第46-47页 |
5.2.4 意见领袖要正确引导反腐舆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