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8页 |
·土壤中的砷及其污染与危害 | 第10-13页 |
·土壤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因子 | 第13-18页 |
2 上虞某铅锌矿区周边土壤植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18-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采样点概况及采集的样品 | 第18页 |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第18-19页 |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4页 |
·尾矿山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20页 |
·尾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20-21页 |
·尾矿山周边植物重金属累积状况分析 | 第21-23页 |
·尾矿山周边稻田中水稻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3 根表铁氧化物形成动态对苗期水稻吸附和吸收砷的影响研究 | 第26-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水稻植株培养 | 第26页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样品测定与分析 | 第27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水稻根表铁氧化物形成动态及其对砷吸附的影响 | 第27-29页 |
·水稻根表铁膜对砷进入根系的影响 | 第29-31页 |
·水稻根表不同时间形成铁膜对水稻地上部砷浓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水稻根表不同时间形成的铁氧化物膜对砷在水稻体内转运的影响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4 干湿交替模式下砷-铁在水稻根土界面上的日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第33-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供试土壤与植物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测定的项目与方法 | 第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干湿交替周期内土壤溶液中砷、铁的日动态变化规律 | 第34-35页 |
·土壤溶液pH 和Eh 的日动态变化规律 | 第35-36页 |
·干湿交替周期根土界面上土壤中砷、铁的日动态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干湿交替周期水稻根中砷,铁含量的日动态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5 淹水条件下pH 不同的砷污染土中水稻根际砷行为研究 | 第40-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供试土壤与植物 | 第40页 |
·试验设计 | 第40页 |
·测定的样品和方法 | 第40-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pH 值不同的砷污染土壤溶液pH 值的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pH 值不同的砷污染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 值及砷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2-43页 |
·种植在不同pH 值的砷污染土中的水稻地下部砷含量 | 第43-44页 |
·根际pH 值的变化对水稻根际砷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6 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吸收转运砷的影响 | 第46-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供试土壤和植物 | 第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测定的样品与方法 | 第46-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外源硅和有机质对土壤pH 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页 |
·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植株中砷浓度及砷在植株体内转运的影响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7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