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1页 |
| 1 引言 | 第11-17页 |
| 1.1 蔬菜硝酸盐累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1.1 蔬菜硝酸盐含量状况 | 第11页 |
| 1.1.2 硝酸盐累积的机理 | 第11-12页 |
| 1.2 降低蔬菜硝酸盐累积的措施 | 第12-13页 |
| 1.3 硫素的生理作用及与氮代谢的关系 | 第13-14页 |
| 1.4 硫素降低蔬菜硝酸盐累积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1.5 水杨酸降低蔬菜硝酸盐累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6 磷酸二氢钾降低蔬菜硝酸盐累积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17-19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 2.1.2 试验处理 | 第17-19页 |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1页 |
| 2.2.1 地上部生物量测定 | 第19页 |
| 2.2.2 硝酸盐、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Vc 的含量和 SPAD 值的测定 | 第19页 |
| 2.2.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 2.2.4 地上部全氮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 3.1 硫素形态及配合因子对韭菜叶片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第22-25页 |
| 3.1.1 不同形态硫素处理后叶片硝酸盐含量动态 | 第22页 |
| 3.1.2 复态硫素对叶片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 3.1.3 复态硫素与 SA 配施对叶片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 3.1.4 复态硫素与 KH_2PO_4配施对叶片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2 硫素形态及配合因子对韭菜生长的影响 | 第25-28页 |
| 3.2.1 不同形态硫素处理后韭菜生长动态 | 第25页 |
| 3.2.2 复态硫素对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2.3 复态硫素与 SA 配施对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2.4 复态硫素与 KH_2PO_4配施对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3 硫素形态及配合因子对韭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3.1 复态硫素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3.2 复态硫素与 SA 配施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9页 |
| 3.3.3 复态硫素与 KH_2PO_4配施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4 硫素形态及配合因子对韭菜叶片硝酸盐还原同化活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 3.4.1 复态硫素对叶片 NR、GS 、GOT、GPT 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4.2 复态硫素与 SA 配施对叶片 NR、GS 、GOT、GPT 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4.3 复态硫素与 KH_2PO_4配施对叶片 NR、GS 、GOT、GPT 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5 硫素形态及配合因子对韭菜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5.1 复态硫素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 3.5.2 复态硫素与 SA 配施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5.3 复态硫素与 KH_2PO_4配施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3.6 硫素形态及配合因子对韭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6.1 复态硫素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6.2 复态硫素与 SA 配施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3.6.3 复合形态硫素 KH_2PO_4配施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4 讨论 | 第36-40页 |
| 4.1 硫素形态对韭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第36页 |
| 4.2 硫素形态对韭菜氮代谢关键酶的调控作用 | 第36-37页 |
| 4.3 复态硫素与 SA 对韭菜氮代谢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4 复态硫素与 KH_2PO_4对韭菜氮代谢的影响 | 第38-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 作者简历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