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8页 |
1.1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概念的提出 | 第14-15页 |
1.1.1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4页 |
1.1.2 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 第14-15页 |
1.1.3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概念 | 第15页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5-19页 |
1.2.1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15-1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4.1 文献查询 | 第22页 |
1.4.2 实地调查 | 第22-23页 |
1.4.3 比较分析 | 第23页 |
1.4.4 色彩面积统计 | 第23-24页 |
1.4.5 色彩数据的量化处理 | 第24-25页 |
1.4.6 调查问卷分析 | 第25页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25-2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基础 | 第28-59页 |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 第28-43页 |
2.1.1 色彩学的发展概述 | 第28-29页 |
2.1.2 色彩的产生 | 第29-31页 |
2.1.3 色彩的属性 | 第31-33页 |
2.1.4 色彩的视觉心理 | 第33-36页 |
2.1.5 色彩的搭配原理 | 第36-42页 |
2.1.6 小结 | 第42-43页 |
2.2 色彩地理学的借鉴 | 第43-45页 |
2.2.1 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第43页 |
2.2.2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2.2.3 色彩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 第44-45页 |
2.3 城市色彩景观研究方法的启示 | 第45-49页 |
2.3.1 国外城市色彩景观的理论发展 | 第45-46页 |
2.3.2 国内城市色彩景观的理论发展 | 第46-47页 |
2.3.3 城市色彩景观研宄方法的启示 | 第47-49页 |
2.4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 第49-57页 |
2.4.1 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认知 | 第49-50页 |
2.4.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 第50-54页 |
2.4.3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色彩观的演绎 | 第54-57页 |
2.4.4 小结 | 第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第59-107页 |
3.1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59-93页 |
3.1.1 地理环境造就园林特色 | 第59-64页 |
3.1.2 苏州地质资源影响园林色彩 | 第64-69页 |
3.1.3 苏州气象特征影响区域自然色彩 | 第69-75页 |
3.1.4 不同自然光照类型对苏州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第75-81页 |
3.1.5 不同时间段的光照条件对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第81-85页 |
3.1.6 三种主要天气现象对苏州园林色彩显色的影响 | 第85-89页 |
3.1.7 苏州自然环境下产生的苏州文化色彩 | 第89-91页 |
3.1.8 自然环境综合因素造就苏州园林色彩特色 | 第91-93页 |
3.2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色彩艺术的人文因素 | 第93-106页 |
3.2.1 苏州历史沿革对区域色彩景观的影响 | 第93-97页 |
3.2.2 人文交往所形成的苏州文化特色 | 第97-101页 |
3.2.3 苏州岁时节对苏州古典园林色彩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3.2.4 人文因素造就了各个历史时期苏州园林色彩艺术 | 第105-10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4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元素的采集与分析 | 第107-165页 |
4.1 动态色彩 | 第107-130页 |
4.1.1 天色 | 第107-110页 |
4.1.2 水色 | 第110-112页 |
4.1.3 植物 | 第112-129页 |
4.1.4 移动的色彩 | 第129-130页 |
4.2 静态色彩 | 第130-163页 |
4.2.1 粉墙 | 第130-133页 |
4.2.2 黛瓦 | 第133-135页 |
4.2.3 青砖 | 第135-138页 |
4.2.4 灰饰 | 第138-140页 |
4.2.5 油漆 | 第140-144页 |
4.2.6 彩画 | 第144-146页 |
4.2.7 彩饰 | 第146-153页 |
4.2.8 本色家具 | 第153-156页 |
4.2.9 花岗石 | 第156-158页 |
4.2.10 花街铺地 | 第158-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5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研究 | 第165-366页 |
5.1 拙政园 | 第166-196页 |
5.1.1 概述 | 第166-168页 |
5.1.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168-176页 |
5.1.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176-182页 |
5.1.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182-195页 |
5.1.5 小结 | 第195-196页 |
5.2 留园 | 第196-221页 |
5.2.1 概述 | 第196-197页 |
5.2.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197-205页 |
5.2.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05-212页 |
5.2.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12-219页 |
5.2.5 小结 | 第219-221页 |
5.3 网师园 | 第221-244页 |
5.3.1 概述 | 第221-223页 |
5.3.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223-231页 |
5.3.3 中心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31-234页 |
5.3.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34-242页 |
5.3.5 小结 | 第242-244页 |
5.4 环秀山庄 | 第244-262页 |
5.4.1 概述 | 第244-245页 |
5.4.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245-253页 |
5.4.3 中心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53-255页 |
5.4.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55-261页 |
5.4.5 小结 | 第261-262页 |
5.5 沧浪亭 | 第262-287页 |
5.5.1 概述 | 第262-264页 |
5.5.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264-273页 |
5.5.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73-277页 |
5.5.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77-284页 |
5.5.5 小结 | 第284-287页 |
5.6 狮子林 | 第287-309页 |
5.6.1 概述 | 第287-289页 |
5.6.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289-296页 |
5.6.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96-297页 |
5.6.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297-307页 |
5.6.5 小结 | 第307-309页 |
5.7 艺圃 | 第309-327页 |
5.7.1 概述 | 第309-311页 |
5.7.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311-318页 |
5.7.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318-319页 |
5.7.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319-326页 |
5.7.5 小结 | 第326-327页 |
5.8 怡园 | 第327-347页 |
5.8.1 概述 | 第327-328页 |
5.8.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328-333页 |
5.8.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333-336页 |
5.8.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336-346页 |
5.8.5 小结 | 第346-347页 |
5.9 耦园 | 第347-361页 |
5.9.1 概述 | 第347-348页 |
5.9.2 园林布局与色彩结构体系 | 第348-354页 |
5.9.3 区域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354-356页 |
5.9.4 主题景点色彩景观的分析 | 第356-361页 |
5.9.5 小结 | 第361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361-366页 |
6 结论 | 第366-368页 |
附录 | 第368-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79页 |
个人简介 | 第379-380页 |
导师简介 | 第380-381页 |
致谢 | 第3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