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2.2. 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1.3.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3-14页 |
2. 北海园林兴造艺术理法中的文化底蕴 | 第14-34页 |
2.1. 中原传统文化底蕴 | 第14-28页 |
2.1.1. 天人合一的传统世界观自然观和文化总纲 | 第14-15页 |
2.1.2. 传统哲学思想对北海造园艺术理法的影响 | 第15-18页 |
2.1.3. 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18-27页 |
2.1.4. 宗教思想和神仙传说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 | 第28-32页 |
2.3. 小结 | 第32-34页 |
3. 北海的兴造历史 | 第34-37页 |
3.1. 北海初创、发展期的兴造史(辽金、元代、明代时期) | 第34-35页 |
3.2. 北海定型期(清代)的兴造历史 | 第35-36页 |
3.3. 清代之后的保护与变革 | 第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北海园林兴造艺术理法 | 第37-215页 |
4.1. 明旨 | 第37-39页 |
4.1.1. 明旨概述 | 第37页 |
4.1.2. 北海园林兴造明旨中的艺术理法 | 第37-39页 |
4.2. 问名 | 第39-45页 |
4.2.1. 问名的内涵:藉景问名 借名解景 | 第39-40页 |
4.2.2. 北海造园中问名中的艺术理法 | 第40-45页 |
4.3. 相地 | 第45-52页 |
4.3.1. 相地的内涵:确定地之宜与不宜,借宜减弊 | 第45-46页 |
4.3.2. 北海园林兴造相地艺术理法 | 第46-52页 |
4.4. 借景 | 第52-66页 |
4.4.1. 借景概述 | 第52页 |
4.4.2. 北海借景艺术理法 | 第52-66页 |
4.5. 立意 | 第66-85页 |
4.5.1. 北海总体立意艺术理法的功能性背景 | 第66-67页 |
4.5.2. 北海造园艺术立意 | 第67-76页 |
4.5.3. 北海琼华岛和园中园立意例释 | 第76-85页 |
4.6. 布局 | 第85-171页 |
4.6.1. 北海总体布局中的艺术理法 | 第85-101页 |
4.6.2. 北海山水布局 | 第101-121页 |
4.6.3. 北海建筑布局 | 第121-131页 |
4.6.4. 北海路桥广场布局 | 第131-136页 |
4.6.5. 种植布局 | 第136-144页 |
4.6.6. 北海琼岛和园中园布局理法例示 | 第144-171页 |
4.7. 理微 | 第171-213页 |
4.7.1. 山水理微 | 第171-194页 |
4.7.2. 建筑附属 | 第194-205页 |
4.7.3. 路桥理微 | 第205-213页 |
4.8. 余韵 | 第213页 |
4.9. 小结 | 第213-215页 |
5. 结论和余论 | 第215-21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9-223页 |
插图目录 | 第223-229页 |
个人简介 | 第229-230页 |
导师简介 | 第230-231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231-232页 |
致谢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