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历史租界区 | 第12-13页 |
1.3.2 立面改造 | 第13页 |
1.4 相关案例研究分析 | 第13-15页 |
1.4.1 国外案例研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案例研究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汉口历史租界区现状分析 | 第18-23页 |
2.1 汉口历史租界区人文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2.1.1 汉口历史租界区形成原因 | 第18页 |
2.1.2 汉口历史租界区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2.1.3 汉口历史租界区的差异性 | 第19页 |
2.2 汉口历史租界区艺术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2.2.1 汉口历史租界区饰面材料分析 | 第19-21页 |
2.2.2 汉口历史租界区艺术形式分析 | 第21页 |
2.2.3 汉口历史租界区色彩构成分析 | 第21-22页 |
2.2.4 汉口历史租界区观赏价值分析 | 第22-23页 |
3.汉口历史租界区整体立面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 第23-30页 |
3.1 关于汉口历史租界区保护概念界定 | 第23页 |
3.2 建立汉口历史租界区建筑的“立面整体性保护体系” | 第23-27页 |
3.2.1 建筑结构的保护体系 | 第23-26页 |
3.2.2 建筑墙体的保护体系 | 第26页 |
3.2.3 建筑配套设施的保护体系 | 第26-27页 |
3.3 建立汉口历史租界区街区的“立面整体性保护体系” | 第27-30页 |
3.3.1 店招系统的保护体系 | 第27页 |
3.3.2 导视系统的保护体系 | 第27-28页 |
3.3.3 公共设施的保护体系 | 第28页 |
3.3.4 绿化系统的保护体系 | 第28-30页 |
4.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设计案例分析 | 第30-53页 |
4.1 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4.1.1 历史背景 | 第30页 |
4.1.2 文化背景 | 第30-31页 |
4.2 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4.2.1 街区遗存建筑分析 | 第31-33页 |
4.2.2 街区业态分析 | 第33-34页 |
4.2.3 街区配套设施分析 | 第34-35页 |
4.3 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 | 第35-40页 |
4.3.1 红色文化核心区规划设计 | 第35-36页 |
4.3.2 茶商文化核心区规划设计 | 第36-37页 |
4.3.3 沿江入口广场区规划设计 | 第37-38页 |
4.3.4 珞园休闲生活区规划设计 | 第38-39页 |
4.3.5 黎黄陂路步行街主道规划设计 | 第39-40页 |
4.4 黎黄陂路片历史文化街区的立面改造与修复设计 | 第40-53页 |
4.4.1 建筑立面修复设计 | 第40-41页 |
4.4.2 店招系统设计 | 第41-42页 |
4.4.3 导视系统设计 | 第42-43页 |
4.4.4 公共设施设计 | 第43-48页 |
4.4.5 公共艺术品设计 | 第48-50页 |
4.4.6 绿化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4.4.7 照明系统设计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