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G.A.科恩与罗尔斯的平等思想述略 | 第17-29页 |
2.1 G.A.科恩的平等思想 | 第17-21页 |
2.1.1 G.A.科恩平等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7-19页 |
2.1.2 G.A.科恩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2.2 罗尔斯的平等思想 | 第21-25页 |
2.2.1 罗尔斯平等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2 罗尔斯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2.3 两种平等思想的定位 | 第25-28页 |
2.3.1 G.A.科恩平等思想的理论倾向:平等主义的社会主义 | 第25-27页 |
2.3.2 罗尔斯平等思想的理论倾向: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G.A.科恩与罗尔斯的平等思想比较 | 第29-44页 |
3.1 两种平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29-32页 |
3.1.1 相同之因:时代呼唤平等 | 第29-30页 |
3.1.2 不同之缘:马克思主义路径与自由主义路径的对立 | 第30-32页 |
3.2 两种平等思想的相同点 | 第32-35页 |
3.2.1 人文情怀相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第32-33页 |
3.2.2 理论局限相同: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 第33-35页 |
3.3 两种平等思想的不同点 | 第35-43页 |
3.3.1 研究方法不同:分析方法与建构方法 | 第35-37页 |
3.3.2 理论视角不同:微观德性与宏观规则 | 第37-38页 |
3.3.3 侧重层面不同: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 | 第38-40页 |
3.3.4 价值次序不同:拯救平等与捍卫自由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G.A.科恩与罗尔斯平等思想比较的现实意义 | 第44-59页 |
4.1 如何看待平等价值观念 | 第44-49页 |
4.1.1 平等是古今有良知的思想家们的共同追求 | 第44-45页 |
4.1.2“和而不同”是平等的应有内涵 | 第45-47页 |
4.1.3 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不同的平等观 | 第47-48页 |
4.1.4 平等的争论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解决 | 第48-49页 |
4.2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平等观 | 第49-55页 |
4.2.1 逻辑方法与辩证思维的统一 | 第49-51页 |
4.2.2 宏观伦理与微观道德的统一 | 第51-52页 |
4.2.3 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 | 第52-54页 |
4.2.4 社会主义平等与自由的统一 | 第54-55页 |
4.3 如何促进我国平等理论与实践的日趋完善 | 第55-58页 |
4.3.1 多方借鉴加强平等理论研究 | 第56-57页 |
4.3.2 多管齐下提升社会平等程度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