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缘起·绪论 | 第11-18页 |
1.1 缘起 | 第11页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建筑美学对于城市形态美学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建筑美学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 第12-13页 |
1.2.3 意境审美是中国人最为独特美学范畴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禅宗美学 | 第13-14页 |
1.3.2 建筑意境 | 第14页 |
1.3.3 研究的难点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本来·禅宗概述 | 第18-26页 |
2.1 禅宗发展与兴起 | 第18-20页 |
2.1.1 禅的释义 | 第18页 |
2.1.2 禅宗起源与其变革意义 | 第18-19页 |
2.1.3 佛教的中国化历史动因 | 第19-20页 |
2.2 禅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0-24页 |
2.2.1 中国古典美学构架的完成 | 第20-22页 |
2.2.2 禅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 禅宗全球化的历史背景 | 第24-26页 |
2.3.1 禅宗的发展的时空的轨迹 | 第24-25页 |
2.3.2 禅宗在发源地的复兴 | 第25-26页 |
3 显化·禅宗美学 | 第26-35页 |
3.1 禅宗美学及特征 | 第26-31页 |
3.1.1 禅宗美学 | 第26-29页 |
3.1.2 禅宗美学的设计创作特征 | 第29-31页 |
3.2 禅宗美学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 第31-35页 |
3.2.1 寺庙布局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2 园林是禅宗美学体现的高峰 | 第32-35页 |
4 因果·禅宗美学与建筑意境的关系 | 第35-43页 |
4.1 意境从说 | 第35-38页 |
4.1.1 意境溯源 | 第35-36页 |
4.1.2 意境的一般定义及特征 | 第36-38页 |
4.2 建筑意境 | 第38-43页 |
4.2.1 威严与意境 | 第38-40页 |
4.2.2 建筑意境与特征 | 第40-43页 |
5 理行·建筑意境塑造中原理与手法的禅解析 | 第43-71页 |
5.1 破执 | 第43-44页 |
5.1.1 易中天先生的启示 | 第43-44页 |
5.1.2 王国维先生的启示 | 第44页 |
5.2 我执与空境 | 第44-54页 |
5.2.1 名声有韵诗空境---名之点睛 | 第45-48页 |
5.2.2 几丈围墙垒留白---墙的留白 | 第48-49页 |
5.2.3 但拘一水云天外---水面的聚景 | 第49-50页 |
5.2.4 幽曲心途自坦然---时间是空间的度量 | 第50页 |
5.2.5 问亭此间谁主客---亭,“有”之后的痕迹之空 | 第50-52页 |
5.2.6 垂帘听声触味闲---非视觉的意境塑造 | 第52-54页 |
5.3 空执与趣境 | 第54-64页 |
5.3.1 拼字组词随意---结构主义下的诗与词 | 第55-58页 |
5.3.2 漏窗洞门透趣---建筑构件的细部 | 第58-60页 |
5.3.3 借景总忘还它---时间之趣 | 第60页 |
5.3.4 谁较绿云朦胧清处---建筑与植物 | 第60-63页 |
5.3.5 皆是掌上人家---园林的极致:盆景 | 第63-64页 |
5.4 法执与悟境 | 第64-69页 |
5.4.1 日本禅园---破绽的境界 | 第65-67页 |
5.4.2 中国园林---万年一瞬的悟境 | 第67-69页 |
5.5 总结 | 第69-71页 |
6 循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借鉴意义 | 第71-77页 |
6.1 禅宗美学在当今建筑意境塑造中的困难 | 第71-72页 |
6.2 脱困克难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 第72-77页 |
6.2.1 宏观层面的思考 | 第72-73页 |
6.2.2 微观层面方法的思考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