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高低温结构钢性能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打算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Q235钢常温及高温下的材料拉伸性能试验 | 第16-22页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2.1.1 试验设备 | 第16-17页 |
2.1.2 试件制备 | 第17-18页 |
2.1.3 试验过程 | 第18页 |
2.2 实验结果与其分析 | 第18-20页 |
2.2.1 表观特征 | 第18页 |
2.2.2 温度及其保温时间 | 第18-19页 |
2.2.3 力学性能 | 第19-20页 |
2.3 实验结果同欧洲标准对比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Q235钢的映射模型及拉伸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第22-34页 |
3.1 支持向量机原理简介 | 第22-25页 |
3.2 基于MATLAB的支持向量机预测 | 第25-28页 |
3.3 试验数据与理论预测数据对比 | 第28-29页 |
3.4 支持向量机预测结果同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5 Q235材料力学性能温度变化本构方程构建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铸造起重机的设计理论及受力分析 | 第34-56页 |
4.1 设计理论及方法 | 第34-35页 |
4.1.1 许用应力法 | 第34页 |
4.1.2 极限状态法 | 第34-35页 |
4.1.3 两种方法适用场合及数值比较分析 | 第35页 |
4.2 载荷种类 | 第35-42页 |
4.2.1 载荷种类与相应的载荷系数 | 第35-40页 |
4.2.2 载荷组合 | 第40-42页 |
4.3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概述 | 第42-43页 |
4.4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受力分析 | 第43-46页 |
4.5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 3S计算 | 第46-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铸造起重机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 第56-68页 |
5.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56-57页 |
5.2 基于ANSYS的铸造起重机参数化建模 | 第57-59页 |
5.2.1 APDL语言简介 | 第57-58页 |
5.2.2 铸造起重机参数化建模 | 第58页 |
5.2.3 网格的选取和划分 | 第58-59页 |
5.2.4 载荷组合、边界条件的参数化施加 | 第59页 |
5.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5.3.1 基于应力场的铸造起重机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5.3.2 基于应力场+温度场耦合的铸造起重机结果及分析 | 第60-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68-69页 |
6.2 创新点 | 第6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