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害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隧道爆破震动控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爆破震动波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3 爆破损伤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爆破震害评估方法和测试技术 | 第14-2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岩体与结构损伤形式分类 | 第14-15页 |
2.3 围岩损伤检测技术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3.1 损伤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2.3.2 损伤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4 数值模拟分析爆破损伤 | 第17-21页 |
2.4.1 常用数值计算软件分类 | 第17-18页 |
2.4.2 FLAC 3D简介 | 第18-20页 |
2.4.3 FLAC 3D求解过程简介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小净距隧道震害控制的锚杆加固措施 | 第22-46页 |
3.1 隧道概况 | 第22-25页 |
3.1.1 隧道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3.1.2 隧道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 第24-25页 |
3.2 锚杆加固减震原理 | 第25-29页 |
3.2.1 锚杆加固工艺简介 | 第25-27页 |
3.2.2 悬吊理论 | 第27页 |
3.2.3 组合梁理论 | 第27-28页 |
3.2.4 加固拱理论 | 第28-29页 |
3.3 锚杆加固减震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 第29-45页 |
3.3.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3.3.2 爆破荷载简化 | 第29-31页 |
3.3.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第31-32页 |
3.3.4 动力计算阻尼参数 | 第32-33页 |
3.3.5 动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小净距隧道震害控制的注浆加固措施 | 第46-63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注浆加固减震原理 | 第46-48页 |
4.2.1 渗透注浆理论 | 第46-48页 |
4.2.2 压密注浆理论 | 第48页 |
4.2.3 劈裂注浆理论 | 第48页 |
4.3 十三尖隧道注浆加固 | 第48-52页 |
4.3.1 注浆材料和参数的选择 | 第48-50页 |
4.3.2 超前预注浆 | 第50-51页 |
4.3.3 径向注浆 | 第51-52页 |
4.4 注浆加固效果评价 | 第52-62页 |
4.4.1 注浆效果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4.4.2 揭露面观察法 | 第53页 |
4.4.3 地质雷达法 | 第53-58页 |
4.4.4 隧道监控量测评价注浆效果 | 第58-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爆破方案优化设计 | 第63-77页 |
5.1 隧道爆破方案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5.2 爆破减震措施 | 第64-68页 |
5.2.1 炸药用量确定 | 第64-66页 |
5.2.2 分散装药及控制最大起爆药量 | 第66-67页 |
5.2.3 微差分段起爆技术 | 第67页 |
5.2.4 预裂爆破技术 | 第67页 |
5.2.5 增加自由面 | 第67-68页 |
5.3 孔网布置及参数优化设计 | 第68-75页 |
5.3.1 周边眼布置 | 第68页 |
5.3.2 掏槽眼布置 | 第68-69页 |
5.3.3 十三尖隧道炮孔布置 | 第69-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