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火灾的危害及灾后评估 | 第11-12页 |
1.1.2 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 | 第12-13页 |
1.2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再生混凝土和钢筋高温后的力学性能 | 第13-14页 |
1.2.2 高温下及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 | 第14-15页 |
1.2.3 不同高温工况下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 | 第15-16页 |
1.2.4 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损伤评估 | 第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粗骨料的物理性能及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试验 | 第18-24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粗骨料的物理性能试验 | 第18-19页 |
2.2.1 试验概况 | 第18-19页 |
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9页 |
2.3 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 | 第19-21页 |
2.3.1 试验概况 | 第19-20页 |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0-21页 |
2.4 钢筋高温后的力学性能 | 第21-23页 |
2.4.1 试验概况 | 第21页 |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高温后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试验 | 第24-42页 |
3.1 概述 | 第24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24-26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2.2 试件设计 | 第24-25页 |
3.2.3 升温及加载装置 | 第25-26页 |
3.2.4 高温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 第26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26-31页 |
3.3.1 高温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3.3.2 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 | 第28-29页 |
3.3.3 试件受力的特征点参数 | 第29-30页 |
3.3.4 受力破坏过程曲线 | 第30-31页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9页 |
3.4.1 温度 | 第31-33页 |
3.4.2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 第33-35页 |
3.4.3 恒温时间 | 第35-36页 |
3.4.4 混凝土强度 | 第36-38页 |
3.4.5 箍筋间距 | 第38-39页 |
3.5 刚度退化分析 | 第39-41页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高温后钢筋再生混凝土偏压柱的承载力试验 | 第42-52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42-43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4.2.2 试件设计 | 第42-43页 |
4.2.3 升温及加载装置 | 第43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43-47页 |
4.3.1 高温试验现象 | 第43页 |
4.3.2 破坏形态 | 第43-45页 |
4.3.3 变形特性 | 第45-46页 |
4.3.4 平截面假定 | 第46-47页 |
4.4 影响因数分析 | 第47-48页 |
4.5 抗弯刚度计算 | 第48-50页 |
4.6 延性分析 | 第50-51页 |
4.7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钢筋再生混凝土柱截面温度场分析 | 第52-63页 |
5.1 概述 | 第52页 |
5.2 材料的热工参数 | 第52-56页 |
5.2.1 再生混凝土的热工参数 | 第52-55页 |
5.2.2 钢筋的热工参数 | 第55-56页 |
5.3 温度场分析 | 第56-62页 |
5.3.1 热传导方程和定解条件 | 第56-57页 |
5.3.2 试验验证 | 第57页 |
5.3.3 柱截面温度场分析 | 第57-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高温后钢筋再生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63-72页 |
6.1 概述 | 第63页 |
6.2 高温后混凝土的变形和破坏始发位置 | 第63-64页 |
6.2.1 混凝土高温后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63页 |
6.2.2 截面破坏始发位置 | 第63-64页 |
6.3 高温后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 | 第64-68页 |
6.3.1 基于试验结果的承载力计算 | 第64-66页 |
6.3.2 采用强度和截面缩减的承载力计算 | 第66-68页 |
6.4 高温后钢筋再生混凝土偏压柱承载力计算 | 第68-71页 |
6.4.1 基本假定和界限受压区高度 | 第68-69页 |
6.4.2 偏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69-71页 |
6.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