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地位 | 第12-14页 |
1.1.2 危机四伏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 第14-16页 |
1.1.3 狭义集成电路产业与广义集成电路产业 | 第16页 |
1.2 论文体系结构 | 第16-18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 | 第19-4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2.1.1 产业的概念与定义 | 第19页 |
2.1.2 集成电路产业定义及演变 | 第19-22页 |
2.1.3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契机及世界竞争格局的演变 | 第22-24页 |
2.2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史 | 第24-27页 |
2.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41页 |
2.3.1 我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现状与问题 | 第27-32页 |
2.3.2 我国集成电路芯片封装业现状与问题 | 第32-34页 |
2.3.3 我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业现状与问题 | 第34-35页 |
2.3.4 我国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工业现状与问题 | 第35-38页 |
2.3.5 我国集成电路用材料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我国芯片制造企业的质量学习行为研究 | 第41-9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1-42页 |
3.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42-51页 |
3.2.1 关于学习与学习曲线的研究 | 第42-48页 |
3.2.2 相关统计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3.3 我国芯片制造企业质量学习效果实证研究 | 第51-62页 |
3.3.1 质量学习曲线的定义与度量 | 第51-53页 |
3.3.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53页 |
3.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3-61页 |
3.3.4 数据分析结论 | 第61-62页 |
3.4 我国芯片制造企业质量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 第62-80页 |
3.4.1 我国芯片制造企业废品率变化影响因素调查 | 第62-76页 |
3.4.2 企业学习行为与反S型学习曲线的历史成因 | 第76-78页 |
3.4.3 反S型质量学习曲线的严重后果 | 第78-80页 |
3.5 我国芯片制造企业学习行为变化趋势研究 | 第80-89页 |
3.5.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80-82页 |
3.5.2 均值分析 | 第82-83页 |
3.5.3 多重比较分析 | 第83-86页 |
3.5.4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86-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单元演化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第91-108页 |
4.1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95页 |
4.1.1 关于技术单元概念与度量的研究 | 第91-92页 |
4.1.2 关于不同技术单元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征的研究 | 第92-93页 |
4.1.3 关于技术单元动态演变的研究 | 第93页 |
4.1.4 关于不同类型集成电路企业的研究 | 第93-94页 |
4.1.5 关于IP复用的研究 | 第94-95页 |
4.2 单元变大中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 | 第95-98页 |
4.2.1 技术单元逐步变大的全球集成电路产业 | 第95-96页 |
4.2.2 单元跳跃式变大中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 第96-98页 |
4.3 单元细化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第98-108页 |
4.3.1 集成电路产业单元细化的原因与动力 | 第98-102页 |
4.3.2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102-103页 |
4.3.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单元细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03-108页 |
第五章 产业发展环境与政府作用研究 | 第108-144页 |
5.1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8-111页 |
5.1.1 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 第108-109页 |
5.1.2 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 第109-111页 |
5.2 各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 第111-131页 |
5.2.1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资金环境 | 第111-117页 |
5.2.2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转移环境研究 | 第117-127页 |
5.2.3 人才供给和流动环境 | 第127-130页 |
5.2.4 市场环境 | 第130-131页 |
5.3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 第131-144页 |
5.3.1 产业核心技术开发的国家意志性 | 第132-134页 |
5.3.2 产业组织上的一元化领导 | 第134-136页 |
5.3.3 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设 | 第136-144页 |
第六章 广义集成电路产业系统研究——主要细分子产业的系统动态模型关系分析 | 第144-167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44页 |
6.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4-147页 |
6.2.1 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 第144-145页 |
6.2.2 关于系统动态学的研究 | 第145-147页 |
6.3 集成电路生产业与材料业间关系 | 第147-155页 |
6.3.1 封闭假设下生产与材料的关系 | 第147-149页 |
6.3.2 开放情况下生产与材料的关系 | 第149-152页 |
6.3.3 生产与材料间关系系统动态模型实验 | 第152-155页 |
6.4 集成电路生产业与设备业间关系 | 第155-161页 |
6.4.1 封闭假设下生产与设备的关系 | 第155-156页 |
6.4.2 开放情况下生产与设备的关系 | 第156-159页 |
6.4.3 生产与设备间关系系统动态模型试验 | 第159-161页 |
6.5 广义集成电路产业系统动态模型 | 第161-167页 |
6.5.1 建模目的 | 第161页 |
6.5.2 模型因果关系 | 第161-163页 |
6.5.3 模型流图 | 第163-164页 |
6.5.4 模型方程 | 第164-167页 |
第七章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系统动态演变研究 | 第167-210页 |
7.1 修正模型的建立 | 第167-180页 |
7.1.1 模型修正目的 | 第167页 |
7.1.2 修正模型因果图 | 第167-168页 |
7.1.3 修正模型流图 | 第168-169页 |
7.1.4 修正模型方程 | 第169-172页 |
7.1.5 修正模型试验 | 第172-174页 |
7.1.6 修正模型参数确定 | 第174-180页 |
7.2 子产业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研究 | 第180-194页 |
7.2.1 子产业间的共生关系研究 | 第181-191页 |
7.2.2 细分子产业间的竞争关系研究 | 第191-194页 |
7.3 环境与集成电路产业系统的演变 | 第194-196页 |
7.4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系统动态演变研究 | 第196-206页 |
7.4.1 投资可用资金无限,且产业发展不设定国产化目标时 | 第197-199页 |
7.4.2 投资可用资金无限,且产业发展设定国产化目标时 | 第199-206页 |
7.5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206-21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0-216页 |
8.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210-214页 |
8.1.1 关于集成电路企业行为研究的结论 | 第210-212页 |
8.1.2 关于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单元变化研究 | 第212-213页 |
8.1.3 关于集成电路产业系统发展环境的研究 | 第213页 |
8.1.4 关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 第213页 |
8.1.5 关于广义集成电路产业系统结构合理化的研究 | 第213-214页 |
8.2 展望 | 第214-216页 |
8.2.1 关于企业的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 第214-215页 |
8.2.2 关于政府在产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 第215-216页 |
附录 | 第216-220页 |
附图 | 第220-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7页 |
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237-238页 |
致谢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