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劳思光其人其说 | 第8-9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1-12页 |
2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其发展阶段 | 第12-18页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2-14页 |
·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文化历史背景 | 第12-14页 |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文化思想界的转向 | 第14页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4-16页 |
·传统哲学的影响 | 第14-15页 |
·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 第15-16页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 第16-18页 |
3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36页 |
·文化与文化哲学 | 第18-21页 |
·文化精神与文化现象 | 第18-20页 |
·文化哲学之定位 | 第20-21页 |
·对西方文化哲学的梳理 | 第21-26页 |
·对近代西方文化理论模型的说明 | 第21-24页 |
·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反思 | 第24-26页 |
·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评析 | 第26-29页 |
·中国文化精神及其特质 | 第26-28页 |
·中国文化精神的缺陷 | 第28-29页 |
·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审视 | 第29-33页 |
·传统与现代关系下的近代文化反思 | 第29-31页 |
·传统与现代关系下的文化困局 | 第31-33页 |
·对中国文化前景的展望 | 第33-36页 |
·中国文化前景的建设意识 | 第33页 |
·中国文化前景之新探索 | 第33-36页 |
4.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的评析 | 第36-43页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的功绩 | 第36-38页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38-40页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